有趣是一場令人愉悅的意外,是一種無關功利的驚喜
初讀以為是雞湯文,結果發現干貨滿滿。好雖好,讀起來思路卻不夠清晰,SO打算寫篇姑且稱作“讀后感”的東西 把自己看書時支離破碎的想法和念頭羅列起來,以便整理下腦袋,順順思路~~??
當然,對我而言這還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很簡單,因為作者表述的觀點和思考模式基本可以踩到我的點上,讓這本書讀起來本身就具備了趣。所以說有趣的前提大概就是懂的。
遇見每一個全新的人我們會去觀察猜測這是個怎嚒樣的人,而真正接觸后我們會發現這個人是甚麼樣的。兩相比較我們會發現:
預期(猜測)>預判(發現) 失望
預期? ? ? ? ? ? =預判? ? ? ? ? ? 無聊
預期? ? ? ? ? ? <預判? ? ? ? ? ? 也許會有驚喜哦
SO決定一個人無不無聊有不有趣 取決于兩點:其一是被看的人內在趣大不大。浮在表面的趣很容易被看到,而藏在內在的趣發生預期<預判的幾率會更大…;其二是看的人格調夠不夠高,眼光夠不夠狠…
大概能發生預期<預判的情況就是至少在一個方面被看的人內在的趣接近看的人自己的格調上限
這么來看 你去看一個人有不有趣,反應出來的也是彼此的內在。每個人的格調都有一個域,過低于它容易變成低俗過高于它容易誤以為無趣。
但一般格調高的人有更多的選擇權,可以選擇接受稍低于自己的趣欣賞高級的趣 而格調低的人嘛~活在自己的趣里就好啦 ???♀?
有些問題不僅僅是“你不懂” “你矯情”的問題,而是“我們以何種方式觀察世界”的問題。
人越大越會本能的趨利避害,好奇心會越少,生活就越感到無聊,但無聊的是你不是世界的錯。這時候把視角陌生化,以旁觀者去看自己的生活,找到問題,就發現無聊的根本不在于世界怎么了而在于你選擇了什么。
作者把觀察世界的方式比喻成在腦海中建立的一個個理式文件夾:理式文件夾越多,眼中的世界就越分明,因為你不可能思考到比理式更小的單位。這一點很有些意思,翻譯過來大抵就是知識面足夠廣,可以在腦海中把知識細化分類,有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恰恰可以激發人內心最樸實的情感。比如好奇心比如求知欲…而這些不帶功力的情感會繁衍出一種叫有趣的“荷爾蒙”~
知識結構的“廣度”是一個人“有聊”還是“無聊”的關鍵,而知識結構的“深度”是一個人“膚淺”還是“深刻”的關鍵。“深刻”與否正是“有趣”和“逗比”的核心差別。
想起朋友對兩部電影的評價我覺得特別形象:一部是撓你癢癢讓你發笑;一部是心領神會引人一笑,這大概也是有趣和逗比的區別。逗比很容易被發現,有趣需要去了解。有趣的人可以選擇逗比,但逗比的人未必可以有趣。畢竟,有趣是個厚積薄發的東西。
有趣跟氣質異曲同工,是把各種能力融合,再在人格魅力上予以反饋。比如有想象力是個很有趣的事情,看似天馬行空實則需要被邏輯束縛,豐富知識下邏輯自洽的想象力才是最好的。否則經不起推敲,就了然無趣了。這嚒來看,無知是最大的不自由,想要變得有趣需要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這就需要閱讀不同類別的書,體驗不同的可能性,接觸不同種類的人…閱讀也是提高鑒賞力的好方法,但須從樂趣入手,境界慢慢總會有的;而汲取知識效率最高的大概就是與人相處,可當一個人有很高深的知識時,他通常失去對沒有相同知識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除非…他具有很強的同理心。可一般情況下,想跟不同的人聊天需要你先獲得不同的知識面這樣才能互有交集又互有彌補,即當你能給別人帶來趣時才能使自己變得更有趣。
威廉詹姆士說“很多人覺得他們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重整自己的偏見”
穩定的三觀給人以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這種思考有助于使我們擁有獨特的精神世界進而成為一個獨特的人——這是有趣的起點。
每個人有自己的感知世界。找到一個能反駁我的人,互通有無,我就擁有了更多的世界。這種愉悅感,比起直接開拓新世界的愉悅,更為強烈。
獨特不是固執己見。人的三觀世界,是一座小小的城。我們在自己的城里添磚加瓦,遇到大的風暴也可能會變成一片廢墟…真正能毀掉穩定三觀的大概也是可以幫你修繕重塑三觀的機會。在一生中,我們不停搖擺,幾年后的自己很少能理解現在的想法,但要記得尊重當時那個做著決定的自己。
最近看的書里有介紹一些歷史上的哲學家守著極其幼稚的哲學理論過完自己慘不忍睹的一生 旁人可能無法理解,但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因為極其堅信自己的理論所以外界帶給他的任何沖擊都可以被釋懷。所謂冷暖自知,在他們的世界里,他們是有趣的,至少比起絕大部分“社會人”來講……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我們也要相信詩和遠方,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尋有趣的星星之火。
喔喔喔居然一不小心碎碎念了這嚒多 話癆附體的趕腳 ??最后的最后 用書中最后一段來收尾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