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架構花束也好,或者是其他架構作品也好,作為任何一個完成度高的作品,它的架構與花材的融合度是很高很高的,所謂的[融合度]更多指的是“視覺觀感”上的,比方說,如果用很生硬的材質去做架構部分的話,花材部分如果你想使用較為柔弱(視覺上)花材的話,它們之間需要有銜接。
我們先來看一下制作過程,然后把上面講到的那點帶入到作品中,這樣會更好去理解。做好一個架構花束,當然螺旋打得好不好很重要,但是,如果光只是螺旋打得好,選材卻沒選對的話,也只能是把架構當作框架使用而已,花材與架構兩者不能融為一體。
末端把手位置固定完之后(通常把手長度留10CM足夠了),把上部分垂直打開,用環保鐵絲一上一下的編織穿插固定(這一步看不懂不要緊的,完全可有可無,只是當時我覺得穩定一點而已,可做可不做)。
用膠布簡單固定一下花束。繼續后面把架構部分完善(為什么要完善,剛才也說了,因為只是單純的用藤條的話,藤條給人的視覺感受太生硬了,這次我們的選材也很柔弱,它們之間很難銜接)。
我個人的答案是,因為我最后要變現的是,花材從下往上呈現一個攀附的狀態,而藤條、龍柳、絲瓜藤它們本來給人的視覺感受也是攀附的,它跟我花材的吻合度會比較大。
很明顯能看出,我比原來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花材。剛才講完了架構材料上的選擇,現在講花材了。在整個作品的花材選擇上,因為我最后希望呈現的是一個攀附生長型的設計,所以,盡量避免使用滑頭較大或者團狀的花材,因為那類花材給人的視覺感是很笨重很笨重的。
然后第二個,雖然我有加入[向上生長尖尖收尾]的花材,通常那類的花材給人的視覺感受都是有指向性的,不管它是放得低也好,高也好,都很容易把整個視覺往尖尖部位帶。
這次選擇尖尖收尾的花材,花頭并不是直直的,而是有彎曲往里收的(選國產的吧,進口品質太好,花頭都太結實)。只要合理控制好它們的花頭朝向,可以讓它們呈現出攀附在作品上的效果,讓視覺很好的做指引。
如果,從嚴謹度上去區分的話,整個作品的花材視覺比重最強是“石榴果”,視覺比重最低的是“小蕾絲”,它們之間能看出非常多的處于中間銜接的花材去充當過度的材質,就是有了它們的存在,花材跟架構的融合度能得到很好的提高。最后,調整花型,修剪花莖長度,作品就完成了。這個作品最重要是的學會去感受不同花材給人帶來的“視覺比重感”,例如它們的強弱差異去做銜接。
架構重要,選擇花材也很重要,在加入松蟲草等體型較大的花材之后,所加入的花材都是分散的細碎的,視覺感不會高于之前,所加入只是作為銜接花材與架構的和諧感
可操作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