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重慶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回家的前一天,買了些當地特產。為了方便,在當地找了申通快遞了。
今天特產到家了,兒子女兒懷著焦急的心情拆開快遞。第一個是爆米花,大米做的。媽說,這么遠買了些大米花回來。我才意識到,小區門口不經常賣大米花嗎?緊接著拆開第二個盒子,又是大米花,不同的是,第一個是方形的,第二個變成圓形的了。媽問我,買的時候沒有看嗎?
我突然意識到,當時關注的只是重慶特產,具體里面裝的什么,真沒太注意。我想這次帶的特產是失敗了,到不能否定其它旅行帶的特產。
于是大家回想了以前旅行帶的特產。北京果脯沒有人吃,泰國海帶留了一年多被扔掉,西安紀念品至今扔在地下室,大連海鮮由于放置時間太長而被扔掉。似乎很少有特產受到完全歡迎。我想了想形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特產本身品質不一定好。由于時間緊,根本沒有親自品嘗特產的機會,所以買特產時只是從包裝選擇,甚至只是關心是否具有特產等字。
二,交通的極大發達,導致物品之間的差異性減少。地方獨有的東西很少,大多很類同。
三,帶的是心意而不是物品。很多時候,特產傳達的心意大于特產本身。為什么明知道特產并不令人滿意,但還是要買?原因就是想給在乎的人表達一點心意。
四,當地真正的特產,并不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