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一月開始,每周讀一本書,每月四周,總共四本,以后都會在月末與大家分享交流~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1《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頭兩本是約讀書吧主發給我的,在這里表示感謝)作為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他的有些觀點對大家來說也許有些偏激,但依舊值得深思。
這本書以“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開場。群眾從一開始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位置逐步走向前臺。他們的意見開始發揮作用――決定消費市場,議論政治事件,通過輿論影響決策執行,而今報業媒體的發展走向,也越來越只迎合大眾口味――“最有價值的新聞被夾在各種輕松話題之間”。
但群體有其特有的一些弊端:沖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情緒夸張,單純,簡單;偏執,專橫,保守。而這些弊端也使得一些詞語如“民主平等自由”等等個人仔細推理便很有分歧的詞語變得極具威力。因為這些空洞的政治口號,使得各種極不同的潛意識中的抱負及其實現的愿望,全被他們集于一身。所以,一些演說家想獲得支持的最簡便辦法就是“斷言,重復,傳染”,夸大自己的感情以獲得感動。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美國的領導者的演講聽起來激動人心,但仔細分析其實漏洞百出,落實很難。
群體習慣用形象來思維,形象本身又立刻引起與他毫無邏輯的一系列形象。一些神話的產生,甚至一些本無中生有的流言經傳播后變味夸大到面目全非;群體聚在一起時特有的數量優勢也使人敢于發泄基于本能的欲望,而獨立一人時卻因擔心受到懲罰而加以約束。這會使他發生不好的影響,比如對待不滿的演講者倘若不加限制,群眾可能直接沖向臺上哄他下臺,甚至毆打演講者。
這本書讓自己在與大眾聚在一起時盡量保持清醒,同時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來思考,恢復自我。
2《異類》
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李開復
一個人如果不能正視自己周圍的環境,不能把握好每一份機遇,即使再有才華,也難以取得成功。――唐駿
一部講述機遇環境與成功關系的書籍。
1馬太效應:獲得特殊機遇的人,他們最終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比如富人,他們因為自己的父母不同的經歷,使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擁有權利的觀念,使自己更容易成功。啟示:不要一味補充自己的短板,要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獲得機遇。
210000小時:天才之所以卓越,并非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凡人也有他的超凡。
3佛洛姆:因出身問題遭拒,做起人家不值一提的案子,但十幾年過去,這個領域變得炙手可熱,他們早已成為專家。啟示:想要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加時運。
4飛機失事:書中提到權利距離指數,用來表示人們對組織中權力分配不平等情況的接受程度,使得一個小小失誤逐漸釀造成大的后果。啟示:有時我們需要脫離本民族文化的限制,在關鍵時刻敢于直言而非暗示。
很多事只有智商是不夠的,還要鍛煉實用智商,即你正確認識自身處境,并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這是需要環境去鍛煉的。有時候,成功需要你的預見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還有對機會的把握。
3《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這本書可謂是安靜者的福音,作為內向者的我有時也會懷疑自己,但這本書告訴我內向者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來發揮能量。
在這個越來越提倡表現自己的社會中,很多內向者會被慣以“不合群”的名稱。其實他們只是更擅長思考,喜歡三思而后行,這也使得他們更喜歡鉆研深度而非廣度。很多領導者都是內向的人,他們可以看到風險的存在,提前預估,并使他們減少損失。
用結尾作者給內向者的建議,在外向者居多的生活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打發空余時間,不用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可以讀書,烹飪,跑步,寫作。只是別忘了跟自己做個交易――你要參加一定數量的社交活動,以此換的臨陣脫逃時的安心。”
4
傳統文化的經典,智慧的集大成者。它并不是單純的兵法書,而是包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還有處事哲學。不論你是什么角色,都可以學到東西,而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經典的優勢吧。以下從商業角度來分析。
1、用人之道。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都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就像商業之中的戰略規劃。如今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借助于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斗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在這點上,個人覺得日本做得很好。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但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不只需要表揚,獎金,更需要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充分參與來獲得尊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