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對主,婢對奴。寶鴨對金鳧。升堂對入室,鼓瑟對投壺。覘合璧,頌聯珠。提甕對當壚。仰高紅日近,望遠白云孤。歆向秘書窺二酉,機云芳譽動三吳。祖餞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畝,歸來獨荷月中鋤。
一、寶鴨對金鳧
這兩樣物件,都是香爐。
中國人的香爐是必備供品,彈琴看書,都會焚香,是情趣與意境的載體。
二、鼓瑟對投壺
“瑟”,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
“投壺”,中國古時候士大夫們在宴會時舉辦的一種活動。
具體操作是將箭投到離自己有一定距離的壺中,中者則贏。
最初,投壺是一種禮儀,《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
《左傳·昭投壺公十二年》也記載了晉國國君邀請齊國國君時,也舉行了投壺。
“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
——《左傳·昭投壺公十二年》
這說明投壺在春秋時代已成為一種正規禮儀。
投壺始于射禮。
古時君子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周禮·保氏》
(一)禮
西周時期,整個社會按照兩個原則辦事:禮和刑。
“禮”是當時社會用來規范“君子”行為的不成文的法典。當時的“君子”大多數都是貴族,而平民就被稱為“小人”或“庶人”。
既然有“禮”來規范“君子”,那么“刑”就是用來約束“小人”的規定。
而且這兩個標準系統是平行不相交的,也就是《曲禮上》所說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二)樂
孔子非常重視音樂,把音樂作為道德教育的工具,尤其強調“詩經”的道德價值。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
后來儒家另外一個大師——荀子,也奉行孔子的音樂觀。
他說,音樂使人快樂,使人文思敏捷,使人棄惡從善,因此先王制作了《雅》《頌》的聲音來對人進行道德教育。
“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于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樂論》
(三)射
射,就射箭,而且有五種花樣。
“白矢”,即箭穿過鵠的身體,力量適中,正中目標,并且剛好露出白色箭頭。
“參連”,即先發一箭,后連射三箭,每一箭皆中靶心,看上去就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而箭頭低,緩慢行進的樣子。
“襄尺”,襄尺的襄讀讓,當君臣同射時,臣不能與君并立,應退讓一尺。
“井儀”,即連中四箭,并且箭的排列要像個井字。
(四)御
御,就是駕車的技術,包括:“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類似于如今的考駕照,也是對速度、彎道、障礙等有一定的要求。
(五)書
書,也就是識字,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七略》
(六)數
九數,也就是九九乘法表,相當于古代數學課。
中國古時候一般將數學與陰陽學相關。
先秦陰陽學家出自方士,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三、覘(chān)合璧,頌聯珠
覘,觀察、觀測。
合璧,比喻日月同升。
聯珠,此指五星相連,又寫作“連珠”。
古人認為,日月同升,珠聯合璧,是一種吉兆。
四、提甕對當壚
(一)提甕,指的是鮑宣妻子的故事。
鮑宣的妻子名叫少君,是鮑宣老師的女兒。他的老師見鮑宣清寒,就把自己的女兒少君嫁給了他,并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
但鮑宣卻對此不滿,于是少君就把嫁妝歸還給了娘家,穿著粗布衣服,親自提甕打水。
鄉里人都她的賢德稱贊有加。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出《后漢書·列女傳·鮑宣妻》
這個詞語后來用于形容婦女甘于貧苦、非常賢惠。
(二)當壚,指的是司馬相如的妻子當壚賣酒的故事。
卓文君跟司馬相如私奔之后,發現司馬相如真的很窮,幾乎家徒四壁。于是卓文君就在父親卓王孫家附近賣酒。
卓王孫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富戶,女兒卻淪落到賣酒為生,對此他十分羞恥,在眾人的勸說下,他只好送了一大筆財物給卓文君二人。
“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五、仰高紅日近,望遠白云孤
(一)仰高紅日近,指的是東晉明帝司馬紹小時候的故事。
東晉明帝司馬紹從小就很聰明,元帝非常寵愛他。
有一次元帝把他抱在膝前,正好遇到有長安使者來,于是元帝就問紹:“你認為太陽和長安哪一個遠呢?”
司馬紹回答說:“長安近,因為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的。”
第二天,元帝宴請群臣,又問了司馬紹這個問題,可司馬紹竟回答說“太陽近”。
元帝大驚失色,問他為什么,他說“抬頭只看見太陽,看不見長安”。
“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向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
——《晉書·明帝本紀》
(二)望遠白云孤,指的是狄仁杰的故事。
狄仁杰有一次去并州赴任,登上太行山時,看見南邊有一朵白云孤零零地飄過,于是,他對手下說:“我親人就住在這朵云的下面”。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薦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親在河陽別業,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舊唐書·狄仁杰傳》
六、歆(xīn)向秘書窺二酉,機云芳譽動三吳
歆,向,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劉歆、劉向,向是父,歆是子。
劉向,是中國目錄學鼻祖,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
劉歆,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西北,二山皆有洞穴。
相傳小酉山洞中有書千卷,秦人曾隱學于此。
后以“二酉”稱豐富的藏書,古人也常用“胸藏二酉,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才學高。
機、云,指西晉文學家陸機、陸云,三國東吳后期至西晉初年文學家、官員,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兄弟二人合稱“二陸”。
七、祖餞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畝,歸來獨荷(hè)月中鋤
祖餞,餞行或祭道。
“請人遠歸曰洗塵,攜酒送行曰祖餞。”
——《幼學瓊林·人事》
花下酒,花下所飲之酒。
“相逢才系柳邊舟,相別又傾花下酒。”
——宋陳允平《木蘭花》
荒田五畝,歸來獨荷月中鋤,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詩句。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歸園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