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電影,有深度的地方很多。例如,每部電影的整體立意都很深。電影中有深度的地方也是數不勝數。但是,為什么大家喜歡昆丁的電影、喜歡賈樟柯的電影,對于姜文的電影卻褒貶不一,而且是兩個極端。原因就在于姜文的電影一會兒淺,一會兒深。淺淺深深,九淺一深,九深一淺。因此,對于觀眾來講,電影的敘述淺淺深深,就會讓大家的觀感不是很穩定,因此在看整部電影的時候,經常需要不斷地跟上姜文的思路,就會讓我們覺得看不懂電影??床欢娪昂涂床幌氯ル娪埃甲屓撕苌鷼?。
姜文的深度,大家有目共睹。這也是姜文電影被切割成各種小段,能反復咂摸的原因。但是,姜文電影的淺薄之處也是有的。我舉一個姜文在《邪不壓正》的電影里藍青峰和朱潛龍關于“寫日記”的一個橋段進行分析。
“日本人靠不住”
“那我靠誰?。俊?/p>
“老蔣?”
“一個寫日記的人?!?/p>
“正經人誰寫日記???”
“你寫日記嗎?”
“我不寫?!?/p>
“我也不寫。”
“誰把心里話寫在日記里?!?/p>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
“下賤?!?/p>
兩人碰杯。
這是藍青峰和朱潛龍的一段對話。下賤,是他們對“寫日記”這一行為的評價。中國人愛寫日記,民國距離我們比較近,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民國的那些風云人物,不論國學大師顧頡剛、胡適等,還是政壇翹楚閻錫山、蔣介石、張學良等,亦或留洋歸來的科學家竺可楨等,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梢?,民國人人寫日記。在電影的民國背景下,這一段對話,就足以體現姜文(藍青峰)對那個時代的不了解,因為他自己不寫日記。而我們中國人不寫日記,是從某個時候,國家對于日記的檢查開始,那段時間,“臭老九”都不寫日記了。從此,大家也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了。
姜文肯定覺得自己這段話寫得真棒,就像《圍城》里寫的,“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著自己肩膀,說:‘老李,真有你!’” 老姜肯定也想這樣夸自己,我真是不世出的天才,極盡詼諧,還能一語雙關。卻不知道,這一段話也暴露了自己電影的問題。那就是,在現在“導演為王”的年代,一個導演可以擁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尤其是具有大IP的導演,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作,而基本上沒有節制。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矛盾理論,我們要認識到,矛盾互相依存。那么意味著,藝術家的創作,也必須要有節制,必須對自身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認識,必須要虛心。這樣,在進行系統工程時,才能夠做好做滿。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某個圈子人人崇拜的、像百科全書一樣的大師。出了這個圈子,你會發現,別人的百科全書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而大師就是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簡化本的盜版。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還是回到《邪不壓正》關于寫日記的橋段來,你不寫,不代表別人不寫,不代表民國的多數人不寫。姜文想要成為像昆丁一樣的大導演,就需要不斷虛心地學習、吸收,讓他的電影成為他想要達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