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小絮】中國近幾年是大眾創業年,數以萬計的初創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但大多數企業不到一年便倒了,在此過程中無數求職者被坑,但也有很多企業發展的很好。所有,如何選擇尤為重要!
“那些年,你克死了幾家企業?”
“一家,叫叮咚小區”
“兩家,博湃養車和蜜淘”
“真厲害!你呢?”
“三個,打車吧、卡卡鮮、快租”
“你牛逼!你是夸著城市克啊!”
“你怎么去哪哪倒呢?”
“我也不知道,我可能是克星吧?”
那時的我們以克死企業而自豪,實則,只是一種無奈的自嘲。
記得14年的時候,因為幾個概念的興起,致使無數的創業者涌現;它就是“O2O”、“P2P”、“AI”等,但凡是個初創產品給自己貼個這些概念標簽,然后就可以從資本市場拿到巨額的投資。而經過兩三年時間的洗禮和考驗,如今還活著的卻不到10%,甚至更低。
15年、16年有記錄的、融資成功的、有一定用戶基數和知名度的死亡企業數量超過280家。
以上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默默起來,又默默倒下。這些公司倒閉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四點:
①發展太快
公司擴張速度太快,資金完全跟不上公司發展的速度,最后以資金鏈斷裂而告終。
②產品太爛
當初很多產品都是在還沒有完善,為了搶占市場,就盲目的推廣,用戶下載后,體驗差到爆,實屬即下即卸,留存率可想而知。
③庸人太多
公司為了快速擴張,什么人都招,甚至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能主管一塊區域的運營工作,能力和素質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
④BOSS太作
那時很多創業者都是傳統公司出來的高管,對互聯網企業運營模式一竅不通,什么事都親力親為,不擅長也要干涉,狠狠的過了一把產品經理的癮后,帶領企業走向滅亡。
當然,還有老板跑路的,比如曾輝煌一時的P2P產品—e租寶。
以上分析一定不全面,但很多情況大家應該都感同身受。
之前經常看到媒體報道某某知名互聯網企業倒閉了,多少人為止嘆息、遺憾,無數篇分析企業為何倒閉的文章層出不窮,可從來就沒有人為以下這群人站出來說句話。
在此過程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揣著創業夢卻沒有創業資本,但為了夢想,他們義無反顧的加入到這些創業團隊中,最后卻因為企業倒閉、部門解散,失了業,而能力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對于工作內容的理解和沉淀遠遠不夠。
最后簡歷上只能寫上幾份半年、一年的工作經歷,踏入艱難的求職路:
這些人多為13、14、15年大學畢業20歲出頭的年輕人,這批年輕人中就有本人我。
很慶幸,我只克死了兩家企業,只耗費了一年的時間而已。但在這幾年的求職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HR對于我們這些有過“克死企業”經歷的求職者,持兩種極端的態度:
初創企業的HR
他們很喜歡能吃苦、有創業精神、敢拼、有想法的年輕人。他們理解你的苦衷,因為他們也和你有著相同的經歷和感受,深知創業不易,愿意給你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只要你有一定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執行力到位,基本都可以應聘成功。
成熟企業的HR
他們覺得你浮躁、異想天開、專業知識和技能嚴重缺乏,并且大公司對于行業背景要求極高,半年、一年的工作經歷根本就入不了他們的法眼。
但話說回來,依然有很多優秀的初創企業發展起來了,比如美團點評、滴滴打車、映客、摩拜單車、借貸寶、小紅書、途家、跟誰學,作業盒子,等等。更有很多追隨者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不管是物質,還是自身能力的成長。
有時,我就在想,是因為我們當時年幼無知,不會選擇?還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當年知道滴滴這些企業如今會發展的這么好,我想你一定會抓住機會進去。
創業,其實是一種潮流,是一種緊跟時代發展的超前意識,全國各地一直都在不斷涌現優秀的創業企業。個人覺得,如果自己還年輕,有夢想和激情,應該給自己放手一搏的機會,但在企業的選擇方面,本人給予一些建議:
①老板最好有大公司高管背景
一般大公司的高管,不論能力如何,一定帶有豐富的行業資源。這個對公司發展很重要。
②直屬leader是行業大咖
不是有句話這么說嘛:選對一個領導比選對一個企業更重要。一個好的領導,是非常愿意言傳身教的,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即使公司倒了,他也有可能帶你一起飛。
③成立一年以上并拿到融資、或有明確的盈利模式
初創企業一年之內如果拿不到融資或者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基本離死不遠了。
④晉升機制和員工福利完善
這項很重要,創業本身就是件風險很大的事,給員工完善的培養計劃和完善的員工福利是對其負責的表現,如果一個老板連最基本的保障都不能給,那你也沒必要為其賣命了。當然,能力是基礎,沒有一個企業會養沒用的人。
以上4點,滿足2到3點即可考慮,另外,多在網上查看資料,從三個層面:公司、產品、老板。
作者介紹:
薪之儲,5年互聯網行業從業經驗,現某知名招聘網站負責運營,多次0-1產品運營經歷。擅長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
全能運營修煉手冊
每周一晚十點前精更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