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條朋友圈,一位好久沒聯(lián)系的高中同學發(fā)說他去醫(yī)院確診患上了“微笑抑郁癥”,這是一種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感受的習慣表情。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很愛笑的人,對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放在心上,始終面露微笑、熱情周到,從不愿讓自己心里的壓力和焦慮表露出來,臉上微笑,但內(nèi)心抑郁的苦楚。
“微笑抑郁癥”指的是有些人為了干好工作保住飯碗,同時出于禮節(jié)的需要強作笑顏。
很早之前不太相信樂觀的人也會患抑郁癥,后面接觸心理學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抑郁,就像感冒、鼻炎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的疾病,很多人會簡單地認為,抑郁是“想不開”、“小心眼”或性格內(nèi)向。
其實并不都是這樣, 抑郁雖然被稱為心理疾病,但其本質(zhì)即病理基礎,和感冒一樣都是體內(nèi)發(fā)生了生物學變化,即便是平時看起開很樂觀開朗的人也會患,只不過癥狀表現(xiàn)更微觀、隱秘,不易察覺。
?
畢業(yè)這幾年參加工作以來,我在工作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多煩惱:公司各種新制度的實施執(zhí)行所帶來的不適及不滿;長期面對電腦的這份工作對身心摧殘的焦慮。對忙碌繁瑣的工作越發(fā)感覺力不從心,也會感到焦慮及煩躁,有時候還把自己陷入情緒內(nèi)耗中。
而焦慮的源頭,是來源是對未來的不確定、害怕變化,比如對工作感到不安,不知道是要繼續(xù)堅持,還是應該轉(zhuǎn)換職業(yè)軌道”,開始漸漸懷疑自己,找不到努力工作的價值,同時也找不到更好的機會。
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剛畢業(yè)那會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了。后來母親的一句話,一下點醒了我:“人不一定非要工作的,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想,我們拼命工作其實就已經(jīng)背離了我們工作的初衷,明明工作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但是我們常常會弄反這兩者的關系,拼命地工作而丟掉了生活。
除了體制內(nèi),其實很難有工作是可以讓我們一輩子安穩(wěn)打工的,失去這份工作本就是或早或晚的事情,因為打工的本質(zhì)就是用時間和勞動來換取報酬,所以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賦予它太多的意義。
在工作中,對自己的鞭策是成長的催化劑,但是過度的壓力不但有害健康,也無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只會造成無盡的自我內(nèi)耗。
告別內(nèi)耗,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zhàn)斗?:
1.任何情緒都是有效的。
所有的情緒都是有效的,即使是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的產(chǎn)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 這個觀點來自于樊登老師的心理課《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耳目一新,同時也有深深的釋然。
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學會適度原諒自己,我們擁有的每一種情感,都是與我身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相關的有用信息。
如果沒有這些信息,我們就會對如何做出適當?shù)姆磻粺o所知。相反,如果判斷或者指責自己的情緒,就會抑制自己充分感受它的能力,使我們更難以積極的方式利用情緒。?不要害怕失去工作。
我們當然要努力工作,干好分內(nèi)工作是本分,但也不要為了工作而犧牲了生活和家人。如果你現(xiàn)在做這個工作覺得非常痛苦,讓你顧不上生活,顧不上家人,你完全可以謀劃跳槽。
因為當你不害怕失去工作的時候,你才不會為了維持現(xiàn)狀而卑微的服從,不會對得起領導,而對不起自己。
當你不害怕失去工作的時候,你才不會被動,你會變被動為主動,這時你的關注點就不僅僅是公司內(nèi)部的領導和同事,而你會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獨立生存的技能。
工作只是生存的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2.做對自己重要的事。
我們在面對需要處理的事情時,要有輕重緩急之分,優(yōu)先考慮對自己重要的事情。
想要升職加薪就應該去了解升職加薪的目標崗位工作內(nèi)容是什么,如何從現(xiàn)在開始積累相關的工作經(jīng)驗等,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想要創(chuàng)業(yè)就應該關注創(chuàng)業(yè)的目標行業(yè)具體是做什么的,商業(yè)模式是怎樣的,如何盈利的,并提前積累創(chuàng)業(yè)的知識和人脈。
把時間用在真正讓自己獲得成長的地方,去收集與自己的重要目標方向相關的知識信息,去有目標的訓練相關的技能,去思考積累過程中遇見的難題。
不要害怕失去工作,不依賴于任何平臺的賺錢能力,才是一個打工人的核心競爭力。
忽略不相關的人,人類是參差的,不管這些人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引起心里的波瀾,這就是愛自己的方式,只要不影響自己的工作進度,也是對待工作負責的一種方式。
做個有邊界感人,忽略不相關的事和人。?
3.拒絕過度責任心。
做好自己工作范圍的事是本分,但因為責任心太強,模糊工作的界限,導致自己干的越來越多,干的多同時意味著犯錯的概率越大,最后落得吃力不討好的地步。不要期待所有人都喜歡你,工作的目的是拿到報酬對同時順便積累工作經(jīng)驗,不卑不亢做好分內(nèi)的事即可,不合適的圈子,不必強融。?
4.學會閉嘴,減少抱怨。
工作以來,我意識到工作中實在有太多不盡人意的事情,我曾經(jīng)遇到事情會有很大的情緒,帶著滿腹牢騷去處理,得到的是自己內(nèi)心更多的委屈與消耗。
我在想我做這些到底是為了什么?其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帶著情緒去處理問題,會因為情緒而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雖然滿腹的牢騷是自己情緒宣泄的一種方式,但是人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說出很多不理智的氣話,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減少抱怨,把時間花在處理自己本職的工作上,或者哪怕讓自己休息片刻調(diào)整狀態(tài),這都將會更加有意義的。
沉默不是妥協(xié),是為了不把精力和時間消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5.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在工作中,那些有作為的同事一定是眼里能夠“容得進去很多沙子”,包容心非常。
他們對別人的工作能力、行為舉止,甚至犯的一些錯誤是非常有包容度的,他們會尊重與理解個體的差異。
在遇到挑戰(zhàn)自己認知的事情時候,他們不會著急去下結(jié)論,而是首先接納對方與自己不同的、不爭對錯,而是理解差異。
而對于自己的行為,他們有對自己的標準要求,不僅制定明確的目標計劃,更會自覺地去實踐,所以他們才會走得更穩(wěn),也會走得更遠。沒必要改變別人,但是需要認清自己。?
6.積極傾聽,學會“共情”。
“共情”真的是一種非常難得而又很厲害的能力,指的是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并對對方的感情做出恰當?shù)姆磻哪芰Α?/p>
共情需要從他人的角度出發(fā)理解他人,以傾聽為主,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
共情的前提邏輯一定是你為別人考慮,想他人之所想。不管對方傳達的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思想,先不去著急否認或肯定,尤其是當對方情緒比較激動時,把自己當成對方的樹洞就好啦,讓對方首先知道他是被理解和尊重的,再從對方的角度上為他的行為尋找合理性。
共情是潤滑劑,讓彼此間的情感更容易流動;它也是催化劑,能幫助解決矛盾或問題。?
7.增強鍛煉,發(fā)展愛好。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增強體魄,提高免疫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平時可以出外跑步等,都可以有效幫助自己擺脫工作中的焦慮情緒,有益身心。
比如我除了會做一些冥想瑜伽外,就喜歡跑步或爬山,流汗后,我就覺得特別舒服。另外,還可以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我比較喜歡看書、養(yǎng)植物等等。
有點愛好,讓日子有興趣,讓歲月有念想。?
8.擺脫焦慮,過好“當下”。
當我們看到一只貓攤開四肢悠閑地曬太陽,或是一只狗在草地上無憂無慮地奔跑、游戲,是不是也會有點羨慕,感覺自己活得還不如小狗小貓。
對于動物而言,只有“此時此刻”,因為它們滿足于當下的愉悅,不會去思考是否會擁有一份美好的回憶,或是未來是否能得到幸福。而人類則相反,無時無刻不擔憂著“過去”與“未來”。
想要克服生命中的焦慮和沮喪,得先過好今天,過好當下,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寫在最后?
人生雖然短暫,但人能夠自我完善,人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人本身。
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自己精神內(nèi)耗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jié)者。告別內(nèi)耗,就會見到不一樣的風景,也會領略到不一樣的人生。
明天就是周末啦,祝你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