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居住的算不算大城市。我只知道我父母那一輩可都不是什么知識分子。
當然那時候家境一般可也沒想過鋼琴舞蹈這類東西除了裝逼還能干個啥。
按前段時間一長輩的話來說:你花十幾二十來萬兒學個鋼琴然后呢?氣質能當飯吃?
我也說個老實話。確實沒啥用你花幾十萬如果不是國際上承認的鋼琴老師教的沒個英國證書還真只是陶冶陶冶氣質。
再說了咋小老百姓還在房子上掙扎哪來那老多錢給孩子費那事。
但是還是想孩子出息啊,不想他跟自己一樣沒文化沒見識整天掉到錢眼兒里。臟活累活一起做。
至于那些覺得孩子無論如何反正能繼承家業,覺得自己這份家業比孩子見識重要的父母那我就不多說了。
重頭戲來了。你培養不起孩子,那么你真以為逼他好好讀書就會有個好前程對吧。
告訴你沒上名牌大學的重點專業你還是悠著點吧。
不能讀跟能讀書的孩子除了特別自覺的,除此外就是一個字,跟。跟著孩子守著孩子讓他成材。
父母跟孩子一起熬著。
最后能成材最好不過,但是不能的話我想說的是,孩子能讀砸鍋賣鐵供,不能讀你上個hotel大學等于浪費時間。
也別不承認,中國教育注重死讀書,實踐沒那時間以至于剛入社會書呆子無數,情商走低智商再高那也是個死機器。
更有甚者聽從父母的話,臨到了,覺悟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你想看趁早啊,大學幾年混文憑混著過了到了撐家的時候你說你去看看,你以為你有幾個四五年?
當然,不是你一個也不是兩個,這是一群。
那么做父母的你還以為這是孩子個別問題嗎?你當年怎么就沒問問他,如果你不讀大學你的話你想做什么。
不是質問更不是不讀大學能做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
就直白一句,不讀大學可以!直白一句,你總要學點什么咱別浪費時間。
我一個表弟,年齡偏小正處于十五歲不大不小的少年期。
男孩子玩心都挺重,父母從小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帶大,也知道大家都有大家的苦衷,不過還是大實話,爺爺奶奶跟爸媽帶大的能一樣嗎?
國內不讀書,OK他爸媽一決心讓他來國外讀書了,人生地不熟語言不相同,加上從小在國外長大的中國孩子不說全部,八個至少六個身帶浮夸。
也因為爸媽跟孩子工作跟讀書的城市不同,一周就能見一次,托孩子的姑姑照顧。
雖說不差什么,難得的是他爸短短跟孩子相處一兩個月就要孩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天天笑顏不能生疏。
吵起架兩個人都有理,一方說生是恩養是恩,一方說十幾年沒見幾面有你沒你哪不一樣。過來人贊爸媽,朋友同學自然贊孩子。
他爸說了,他那年代哪有做父母的賠那許多小心生你養你還要怎樣?
也對,以前不搶著吃就要挨餓哪有誰有勁關心你吃不吃,自然而然記得不吃就沒得吃,現在你一頓不吃父母要急紅眼恨不得頓頓盯著你。
終究這孩子聽話,可是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讀書。
我不知道其他人,不過在我身邊開明父母不多不少,成對半。因為商人居多,重男輕女,也大多抱著能讀就讀不能讀反正承我的事業的想法。
所以定下了一輩子的囚牢似乎都沒問過孩子你想做什么。因為在他們想法會讀書是錦上添花,以后工作當然是自己家事業賺錢,當然你出息能賺更多錢那你自己浪去。
不能那就混完學業緊緊跟著父母當幫手吧。以后這些還不就是你的了?
夢想這種東西,長輩們覺得老了有家庭有空隙做著玩的,年輕人的不叫夢想叫夢!
于是少年混啊混啊迷茫困惑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要錢。吃喝玩樂。孤單。隨波逐流。一事無成。
這樣讀書不如不讀。
嘿那你不讀書能做什么?!
那么問題來了,你能做的好多,因為這個年齡是時候選擇一樣東西。
它陪伴你一輩子,比你妻子(丈夫)比你的父母朋友陪伴你更久。
它真正陪你一生,你越是迷戀它,它越是不肯離棄你。
它可能是攝影,繪畫,一種語言,一種能力,你深愛它,它扶持你生扶持你夢。驅使你追,驅使你圓。
少年二十幾歲是追夢的年齡,可十幾歲恰恰是有夢的年齡。沒有夢不會死,但是這幅空虛的肉體悄悄消磨你的靈魂。
活下去無所事事愛著背叛你的人,背叛愛你的人嗎?
少年,你要做什么。十幾歲的年齡,可以談戀愛,也有了人生觀價值觀。
也是時候告訴你你的夢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不讀書沒什么,最怕你看不見前路,被無聊的蜘蛛網束縛。
更可怕的是一代一代一直走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鬼打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