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來自臺灣作家張文亮的一首詩《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很喜歡,分享給大家。
文/張文亮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這首清新有禪意的詩,是不是會使人聯想到育兒?當孩子讓我們失去耐心、大喊大叫、瀕臨發瘋的時候,是不是就像趕著一只蝸牛走路那樣無可奈何又氣急敗壞?
為什么要派“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慘痛的過程讓“我”以為,這是上帝對“我”的試煉和考驗,殊不知,這原來是上帝給我的獎賞。和蝸牛一起散步,當然不是為了趕去哪里,而是在閑庭信步中,慢下來,聞聞花香,聽聽鳥語,看看星光,感受世界萬物的生命力,體味生活角角落落的滋味,重新發現自己之前不曾留意的美好。
教育孩子不就像牽著蝸牛散步嗎?我們會對著孩子著急、生氣、憤怒,不都是因為不論我們怎么努力,孩子都聽不懂我們的指令或者跟不上我們的腳步嗎?結果,大人操心,孩子煩心,兩敗俱傷。
那么,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想想,我們到底是去“散步”,還是為了更快的到達終點?牽著蝸牛散步,如此浪漫的一件事,能否不要把它變得那么功利,而是奉著上帝的旨意,讓蝸牛和自己,都快樂的享受整個過程。
孩子就像蝸牛一樣,它很弱小,它成長很慢,但他卻有著最單純的眼睛,和最率真的心靈。我們常聽很多父母嫌棄的說,這孩子真是調皮搗蛋不聽話。可是也許他們正像那只蝸牛,笨拙的用自己的觸角一點點感受著這個龐大又紛繁的世界。大人總是很忙,總是有很重要的“大事”去做,卻常常無視孩子的需求,把孩子成長必經的探索世界的過程當作無用的搗亂。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各自的進度。不似牛耕地,每天看得見痕跡,而是像蝸牛一樣,在你不經意間就不可思議的走出好遠。人再著急再厲害,也無法改變蝸牛爬行的速度。為什么這個人人都懂的理,放到孩子身上反倒成了當局者迷了。
對于孩子,我愿意“陪花一起盛開”,你對一朵花有什么期望?當然是希望她嬌艷的盛開著,美麗著,別無他求。即使不可免俗的希望它能艷壓群芳,但除了提供她生長需要的一切,還有別的辦法嗎?給她陽光、空氣、充足的水分、養分,幫她遮風擋雨、除去害蟲,其他的,就交給花吧。
為什么是“陪花盛開”而不是“等花盛開”?因為比起等待賞花,養花付出的勞動、與花每日度過的愜意時刻、為花欣喜或憂愁的心情變化,這些過程更讓我著迷。因為是愛之所至,所有在花身上花費的時間反過來也滋養了我,我從中得到了凈化和成長,獲得了幸福。
就像小王子和他那世上獨一無二的玫瑰花。“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 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蟲(除了留下兩三只為了變蝴蝶而外)是我除滅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甚至有時我聆聽著她的沉默。 因為她是我的玫瑰。”所以小王子為玫瑰花花費的時間就有了意義,他是感到幸福的。
我的女兒就是我最獨一無二的玫瑰花,她一定會犯錯,一定有缺點,但最重要的是,要帶著愛的濾鏡去欣賞她的所有——天真的,無邪的,淘氣的,懶惰的,虛榮的……所有模樣的她。在我的星球,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事。這不是溺愛,教育好孩子固然是父母的本分,但不應成為親子關系的全部。
現在流行一句話,育兒就是修行。細想起來育兒確是富有哲思的行為。父母與孩子,是世間最奇妙的緣分和最珍貴的相遇。面對孩子,不妨學習一下牽一只蝸牛散步的灑脫和靜待花開的耐心,牽起小手看世界,成就孩子也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