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探索自己在的情感部分。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早年曾經在情感方面極度的匱乏,而青年時期又完全陷入到一種情感依賴當中。
直到有一年,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是一直如此自私的為自己而活著,心里并不曾真正的裝進去別人、在意過他人。我忘記了先后順序,只是那段日子里有一些鮮明的熱點事件:我開始看見世間更大的疾苦,會為溫州動車事件而吶喊不平,512地震時電視上播出了災區的畫面,我第一次為一些從不相干的人痛哭……我忽然發現自己重新蘇醒了……
我開始慢慢學習如何去愛。這個過程中,有時我會過度的自我犧牲。有時我會以自己的視角去認為我在愛著他人。有時我看起來的愛背后依然是索取。有時我感到自己無力蒼白,孤單寂寞……
愛,真是一個好難的課題啊。
我非常幸運的是,遇到了勇敢、堅定、有力量和智慧的點燈人,他點亮了我的心燈,照亮了我的修行之路。更為幸運的是,我還有一些非常勇敢、敢于挑戰的同道伙伴,我們互為鏡鑒、彼此碰撞沖擊,不斷的挑戰和粉碎種種關于“我”的執念。
當我一邊自我療愈一邊探索成長,我漸漸發現愛原來是一種自我狀態。一個全然、自由、成熟的靈魂,才有更好的愛。
我知道自己的努力已經有了很多成長了。只是還有一點點,我不想改變。就是對于愛情的執念。我始終相信,一段足夠好的愛情,必然和真愛與自由是相等的,只不過,它會成就兩個靈魂。
我能夠在絕大部分中都不去索取而自我完滿。但是內心深處的一個我,一直在等待一種深深的懂得。我得到過這種懂得。也因此被給予的人深深吸引了。
人世間,愿意彼此了解和認同的便是友人。能夠攜手同心、顛撲不破的便是知己。然而,能夠總是一句話、一個眼神甚至一個心念間就懂得和感知到的人,也許真的是前世失散的靈魂吧。
我著迷。同時也覺察到這也是一種心癮。我越是執迷于此,心界和心力就會越小越弱……而緊繃感卻越來越強。
我們都很努力用心,也在不斷的找尋合適的方向。我們嘗試了那么多路,一次次磕碰疼痛,依然敢說一句:不拋棄,不放棄。
我知道問題一定出在自己的執念上。我說,我放下這個執念,不要了。因為我們要的是真實的愛,真實的靈魂自由。可是我不知道“不要了”之后呢?這種迷茫帶給我悵惘和失落。我不希望是這樣的結局。
但是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大致沒錯,一定會有一個真正的答案的。
今天忽然看到克里希那穆提的一些話,心有所悟。
“我們想得到自由,就要破除所有內在的依賴,我們如果不了解自己為什么依賴,就不可能革新。除非我們了解并破除所有內心的依賴,否則我們永遠不能自由,因為惟有在這份了解中,才有自由。但是自由并不只是對外界的反應。你知道什么是反應?如果我說了一些傷害你的話,如果我用難聽的話來罵你,你對我生氣了,這就叫反應,這是出自于依賴的反應;而不依賴是更深一層的反應。自由不是一種反應,除非我們了解反應的含義并超越它,否則我們永遠不會得到自由。”
“你明白依賴別人得到快樂是什么意思嗎?這不只是外在肉體的依靠,而是內在的、心理上的依賴,從其中,你獲得所謂的快樂。一旦你這樣依賴著別人,你就變成了奴隸。”
“你明白愛一個人是什么意思嗎?你愛一棵樹、一只鳥、一只寵物,你去照顧它、喂養它、關愛它,即使它不給你任何回報,不跟隨你,你仍然愛它,這種愛你能了解嗎?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去愛,我們一點也不明白這種愛,因為我們的愛永遠被焦灼、嫉妒、恐懼等所限,這意味著,我們在內心是依賴著他人的,我們其實是希望被愛。我們并不是愛了之后,便把它留在對方那里,我們同時還要求回報,在這個要求之中,我們就變成了依賴的人。
因此,自由與愛是并存的。愛不是一種反應,如果我愛你是因為你愛我,那么這只是交易,愛變成了在市場上被買賣的東西,那顯然不是愛。愛是不要求回報的,甚至不感覺你給予了什么,只有這種愛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我最近的確注意到自己對彌彌的愛。不論我一天經歷了什么、怎樣的心境,任何時候我見到它,都是充滿愛意的喚它,愛撫它。不論它做什么:每天五點就到我身邊“喵”不停、用輕柔卻依然尖利的小爪子撓我直到我醒來……我依然不氣不惱,好好的安撫它讓它再睡會兒。除了洗澡這件事,我從不強迫它做什么,也不打擾它的節奏。而它也同樣會在許多我不經意的時候給予我愛的回饋。每當我靜下來,它就湊過來粘在我身邊,甜美的蜷成一團,好像在我身邊就是它最大的幸福了。有時它會伸出爪爪抱住我的胳膊,或是放在我的手上,有時它會忽然湊近我的臉,親吻我。涼涼的小鼻頭,萌化我的心……
愛,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并非緊緊抓取,而是放開自己的執念,全心全意的去愛。
所以,我并不需要擔心“不要了”“放手”以后會怎樣。我要真正相信和感受到:放手之后,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