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而清明,正當祭掃與踏青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據西漢《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利用日晷測定日影長度的方式測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指導農業生產,并以此為基礎推定了“二十四節氣”。

春分后十五日,正是陽春三月,氣清景明,草木萌發,這一節氣遂得名“清明”。

清明節,處于仲春與暮春之交。此節多天朗氣清,神爽目明,櫻花、梨花、桃花和杜鵑花爭相開放,是人們踏青行清,祭祖玩耍的好節日。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衰。

今年清明節后第三天,即是上巳節,所以,清明祭掃和上巳鬼節正好重合。時至今日,廣大的農村地區,清明節仍然傳承著,中國最古老的祭掃風俗。

而在廣大城市地區,則多進行踏青郊游。人們帶上孩子,在郊區找一處草坪或公園行清,吹著春風,小孩子舉著風箏遠遠跑去,欲與天公試比高,天上風箏真不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宋代吳惟信的筆下,人們結伴郊游,此時正是風和日麗,楊柳蔥翠,鶯啼婉轉,人們輕盈打鬧嬉戲,行清追風箏,踏歌而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人為什么仍要過清明節呢?我覺得主要也就如下幾點理由。其一繼承傳統文化。這一節日流傳三四千年而不衰,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也功不可沒。

其二,以身作則,感恩祖先與父母。其三行清規劃人生,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承上啟下,非常重要。最后,清明節教會人們寄托哀思,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來欣賞一首北宋小詞,當年的一首流行歌曲,今日已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小品。

《破陣子· 春景》
北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北宋婉約派的著名詞人晏殊,他這首《春景》,可謂把清明景致和少女巧笑倩兮寫得淋漓盡致。宰相晏殊不理會世俗,直言昨夜春夢好,臉頰都笑歪了。恐怕現代人都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啊!

————~~~~————~~~~————~~~~

寫于2019.04.05周五(己亥年蠶月初一戌時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