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個網友問我:您這么愛讀書,家庭的讀書氛圍一定很好吧?
但現實中,在我們這種小縣城,由于文化環境的使然,認同并同行的,其實并不會很多。我一個曾做過單位領導的長輩還這樣問過我:“讀書有什么用?”跟我一個讀初二的侄兒放學路上問我的一樣。當然,一個有答案、一個有疑惑。
這種類似的長輩“問題”還有:“畫畫有什么用?音樂有什么用?......”。這種類似的疑問,會在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心里,一直存留到老。這種類似的答案就是:“人生沒有意義。”
(現在這些年輕弟妹,有這些想法,無論是否調侃,我都以為已經不錯了。起碼他們在潛意識中,開始有人生的思考。)
我們這方人就在這種“土壤”中成長。
二
但這個世界的人文環境(“文化生態圈”)是各色多樣、千差萬異的;是有層次的,呈“金字塔”狀。
早上看一本電子書 《好作家的秘密》/南方周末,主要是采訪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的。書中談到的評委閱讀量、以及作家的積累與堅持引起我的關注。
茅盾文學獎是針對長篇小說的,四年一選,第九屆在2015年。這次共有參評作品252篇, 是在這四年中出版發表的。
評委61人,要經過六輪投票,最終選出五部。
從5月6日評審接到通知,到7月30日是第一階段~閱讀。評獎辦公室要求,評委要在這段時間按參選篇目逐一閱讀,正式進組之前要把參選的252部作品讀完——平均每天要看3部作品。
入圍作品要求達到13萬字以上,這意味著,每位評委平均每天的閱讀量要達到40萬字。假設一些重要作品評委們可能已經閱讀過,打個對折,每位評委每天的閱讀量也有20萬字。
這兩個月時間里,讀書成了體力活。“重要的作品重看一遍。名氣小的作品看得比較粗。”
一位評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7月29日到8月16日為第二階段~進組。評委們被集中在北京西山的某處校園。這段時間里,他們不能走遠,每天主要做幾件事:閱讀、討論,吃自助餐,業余活動主要是在附近散步、登山。與外部斷絕一切聯絡。
投票共六輪,252部作品中選出80部之后,再逐步縮小至40部、30部、20部和10部,最后一輪從10部作品中選出最終的5部獲獎作品。
三
再看看獲獎情況。
六輪投票,五部作品獲獎,按照得票數的多寡,獲獎的包括: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以及蘇童的《黃雀記》。
王蒙是第一次獲獎,15年已81歲了。開始創作《這邊風景》時,王蒙不到40歲,離開北京,到新疆尋找新生活。等這部塵封多年的小說修改出版,王蒙79歲。四十多年時光倏忽而過。獲獎之后,王蒙引用了一句俄羅斯諺語:“好事不會覺得太晚。”
金宇澄寫《繁花》也積淀了二十多年。他當過農民、泥瓦匠、馬夫、工人,后來在雜志社做小說編輯;二十多年沒寫小說。在快退休時,才在網上將這么多年積累的素材,醞釀構思成《繁花》,一舉成名。
......
真正的成長都是“孤獨”的、“不食人間煙火”,精神上的;越是底層的文化,越是熱鬧,功利的“煙火”四處綻放,深入人心。
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