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主講老師:蜜讀團隊

他們十年飲冰、難涼熱血;他們心懷陽光、執(zhí)著勇敢;他們是文學的信徒,書海里的書蟲,夢想的踐行者。志在開發(fā)讓人更輕松、更簡潔、更高效的閱讀方式。

本次解讀的書是《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是歷史學家錢穆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jīng)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制度作了概述。文字凝練,內(nèi)容扎實,不失為領略中國政治制度概貌的一本好書。

我想,很多讀者都和我一樣,對歷史的認識依舊停留在高中歷史課本上。自畢業(yè)以后,我腦海中大部分歷史知識都荒廢了,只剩下一些細枝末節(jié),模糊不清的部分??赐赀@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我又重新拾起了一些有趣的歷史片段,像“三公九卿”“三省六部”這些從前課本上的名詞,在腦海里又一次鮮活起來。

除了詳細地為讀者普及古代政府的政治制度,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為讀者細數(shù)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利弊和得失。

錢穆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國政治制度頻繁變革的時期。當時,大批有識之士都在為“解放”中國,為“廢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努力。然而,在人們反思中國落后的同時,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全盤否定傳統(tǒng)和歷史,認為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政治制度全都是封建糟粕[p。

錢穆先生認為: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得有失,但絕不像別人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完全“專制”。我們不能因為它有弊病,就把歷史全部抹殺。

看完這本書,你會明白中國很多“看似封建落后”的制度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意義,它們的貫徹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有的則帶著良好的初衷。而且錢穆先生一再表示,任何制度存在一兩百年之后都會出問題,我們后來看到的充滿弊端的制度,在最開始運用之時也是好的,只不過它們在時間的推移中,沒能隨機應變,變得越來越僵化,越來越脫離現(xiàn)實。

看待歷史要用廣博的目光,千萬不可將歷史全盤否定。只有學習歷史的長處,借鑒歷史的短處,才能對當下改革有積極意義。這次我們就一起閱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在那些古老的政治制度中穿梭遨游,靜看歷史的演化與變遷。

漢代(公元前 202年-公元 220年),是繼秦朝之后出現(xiàn)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代表性,扮演了承前啟后的重要角色。在了解漢代的政治制度時,我們將從政府組織、選舉制度、賦稅制度、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

說起漢代的政府組織,和我們想象中不太一樣,并不是皇帝一個人說的算。表面上皇帝是國家唯一的領袖,但實際政權并不在皇上手里,而是在宰相手里,宰相才是政府真正的領袖,負責一切實際上的政務。

漢代的中央行政制度為三公九卿制,這個歷史課本上就曾講過。三公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dà)夫,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主管監(jiān)察,并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務,相當于副宰相。

九卿分別是:太常,掌管祭祀鬼神和教育事務;光祿勛,掌門房,兼掌敕 [chì]詔及吏僚人事,就是掌管下詔書,以及選官和安排活;衛(wèi)尉,掌管宮廷衛(wèi)兵;太仆,掌皇帝出行的車馬,兼掌全國武裝兵器和驛站;廷尉,掌管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兼掌外國及屬國交往,相當于外交部;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nóng),掌全國經(jīng)濟;少府,掌皇室財政,兼掌官營手工業(yè)作坊。

漢代地方政府的行政制度為郡縣制,地方上有 100多個郡,一個郡管轄 10至 20個縣??さ淖罡唛L官為太守,縣的最高長官為縣令。古文《桃花源記》中“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這里的太守就是郡內(nèi)的最高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長,但管轄范圍比現(xiàn)在的省小得多。

漢代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大批官員,那這些官員都是怎樣選派上來的呢?下面來看看漢代的選舉制度。

漢代的選舉制度,歷史上稱為“鄉(xiāng)里選舉”。“鄉(xiāng)里選舉”最開始分為兩種:一種是新皇登基時從各地招納賢才;另一種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毛遂自薦,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西域,需要通外語,能吃苦,善于應變的人,政府會下詔征求,只要認為自己有此才干,就可以來報選。

后來出現(xiàn)了一種定期的選舉,就是選舉孝廉。歷史書上稱為“舉孝廉”,孝廉指的是“又孝順又清廉”,其實就是品行好的人。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下令各郡每年要推舉孝廉一到兩人,為國家物色人才,這些被舉薦上來的品行賢良者便可以做官。

再來看看漢代的賦稅制度。

漢代的稅收是比較合理的,輕徭薄賦做得很到位,一般百姓收獲了一百石 [dàn]谷子,只需要納糧三石[dàn]多一點就行,真挺少的。也就是說,收稅比例,只有 3%左右。甚至在漢文帝時期,曾全部免收田租,長達十一年之久。

但漢代的稅制有一個大弊病,就是當時政府的土地政策比較趨于自由主義。土地的所有權屬于農(nóng)民,你怎么用、種什么,政府都不管,只要按時納稅就行。當土地屬于農(nóng)民時,就可以自由出賣,一旦土地可以買賣,就容易形成兼并。

富有的地主買來貧民的土地,讓貧民成為佃農(nóng),收取高達十分之五的租金。佃農(nóng)收獲了一百石糧食,其中五十石要交給地主,而地主只需要向朝廷納糧一石半多一點就行。所以,政府的租稅愈輕,地主愈得便宜,農(nóng)民卻得不到絲毫好處。而朝廷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比如禁止土地買賣,來防止農(nóng)民受到地主剝削。

然后,就是漢代兵役制度。

漢代兵制和現(xiàn)在的韓國一樣——全國皆兵,每個壯丁到了 23歲都要為國家服兵役。漢代的國民兵役分三種,一種是到中央作“衛(wèi)”兵,一種是到邊郡作“戍”卒,一種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個國民都會輪到這三種。各個地方會根據(jù)當?shù)氐牡乩硇蝿荩柧毑煌谋N,每年為期一個月,北方訓練騎兵,南方沿海訓練水師,中原訓練步兵等。

除了服兵役之外,壯丁還要服力役,就是替國家義務做勞工,像現(xiàn)在修公路,建高鐵召集民工一樣,只不過在古代這是一種純義務勞動。

了解完漢代的政治、選舉、賦稅和兵役的概況,我們再了解了解漢代政治上的利弊得失。

在政權方面,漢代雖然主張皇權、相權分立,以避免皇帝獨裁,但如果碰到一個有雄心才干的皇帝,就很容易破壞規(guī)矩,侵奪相權,漢武帝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漢代并不像現(xiàn)代的西方國家,無論皇帝怎樣好,憲法上也規(guī)定他不能過問首相的事。

在賦稅方面,雖然朝廷對農(nóng)民的賦稅很輕,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nóng)民的困苦。土地在鄉(xiāng)間形成兼并,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得利者是地主,而非農(nóng)民,這使得政府減輕賦稅的政策,全然失效。

最后兵役制度上也有流弊,中國地廣人多,雖說分區(qū)訓練不同的兵種,但每年一個月的操練根本不夠,軍人素質(zhì)往往不達標。中央政府的常備軍,只需服役一年,數(shù)額也僅有七八萬人,表面上是全國皆兵,其實并不夠用。遇到打仗,各地調(diào)遣,山高水遠也很不方便。所以全國皆兵制,雖然軍隊數(shù)量多,但訓練簡陋,調(diào)動不便,其實有名無實,一旦出了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唐代(公元 618年—公元 907年),是繼隋代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朝代,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唐代的中央政府組織相比于漢代有很大的變化,從三公九卿制變成了三省六部制。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共同負責。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此三省職權會合,才等于一個漢朝的宰相。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副長官為侍郎,下級官員為給[jǐ]事中。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尚書左仆射 [yè]和尚書右仆射[yè]。

在職責上,中書省為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門下省為審議機構,負責審核中書省頒發(fā)的政令是否有效、合理;尚書省為執(zhí)行機構,負責執(zhí)行中央的政令。

假如皇帝決定做一件大事,會先由中書省這個決策機構,將皇帝想要推行的事起草成文件,然后由門下省來負責審議這個文件是否可以執(zhí)行,對國家有什么影響,審議完成之后,政令通過則發(fā)到尚書省去執(zhí)行,未通過將被退回中書省。

三省中的尚書省是政府里最大的行政機構,它下面又設有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權;戶部掌管民政戶口和財政;禮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設。六部各司其職。

除三省六部之外,政府還設有御史臺,這是一個獨立辦事機構,負責監(jiān)察事務,相當于漢代

“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唐代的御史臺分為左右御史,左御史監(jiān)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監(jiān)察州縣地方政府。

唐代的地方政府和漢代不太一樣。在唐玄宗時期,全國有 1573個縣,比漢代多出兩百多個縣??h級以上不再是郡,而是“州”,州設刺史,為地方的高級行政長官。

我們先來看看唐代的考試制度。

漢代的選舉為舉孝廉制度,到了唐代,這種選舉制度已經(jīng)完全被考試制度代替——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目婆e制。科舉制從隋朝大業(yè)元年(公元 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止,經(jīng)歷了 1300年。

歷史上,科舉制度的意義在于開放政權,打開仕途大門,讓有才華、有學識的人進入政府。想?yún)⒓涌婆e考試的學子,可以先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政府報名,然后統(tǒng)一參加中央考試。比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秀才進京趕考的故事,就是科舉制的體現(xiàn)。

科舉考試由尚書省的下屬部門禮部來舉行,考試及格,便為進士及第。進士及第就有資格做官了,至于實際的分發(fā)任用,還需要經(jīng)過吏部再次考試。吏部考試重于學子們的儀表、表達能力及行政公文的能力。簡單來說,禮部考的是才學,吏部考的是辦事能力。

接下來講講唐代的賦稅制度。

“租庸調(diào)”制是唐代施行的賦稅制度,其中“租”是指配給農(nóng)民田地耕種,等到年老后再還給政府。農(nóng)民擁有土地耕種權,每年要付給朝廷一定的租額。這種租額并不高,收獲四十稅為一,較之漢代的收獲三十取一,更為優(yōu)減。

“庸”即是“役”,就是百姓對國家有義務進行勞役。唐代規(guī)定每人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比漢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減少了十天?!罢{(diào)”是一種土產(chǎn)貢輸,各地百姓要將他們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貢獻給朝廷,大體上是一些絲織物和麻織物。

我們從漢代和唐代的賦稅制度可以看出,歷史上的中央政府并不是一味昏庸無道、只想著剝削百姓,政府也是盡可能地減少稅賦,希望百姓過上好日子。至于后來沒有達到好的效果,是因為政府忽略了很多實際情況,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賦稅制度的弊端,也沒能及時進行改革,導致沒有從根本上使百姓獲益。

但政府的初衷是好的,制度一開始施行時也是良性循環(huán)的,只不過時間一長,幾十年上百年之后,就會積聚很多問題。這也正常,沒有一種制度能長盛不衰,作為后來人,我們不能因為一項制度的崩壞就全盤否定它。

再來看看唐代兵役制度。

漢代的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唐代則不是,因為中國國家大,戶口多,不需要全民皆兵。全民皆兵,反而容易有名無實,訓練不精。

在唐代,當兵可以主動報名,誰家有壯丁當兵,朝廷便免除他家的“租庸調(diào)”稅。各州報名而來的兵丁會集中在一個叫“府”的地方,“府”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區(qū),這些兵丁也被稱為“府兵”。國家并不會給府兵提供糧草,但允許除當兵之外,府兵可以務農(nóng)為生,政府不收田賦,他們可以在農(nóng)忙間隙操練。所以,唐代養(yǎng)兵,不花一分錢。

最后我們來看看唐代政治制度中的弊病得失。

唐代的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這種制度實際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中國地大物博,疆域遼闊,必須得統(tǒng)一,但卻不適宜中央集權,太過中央集權容易導致專制。

唐代的科舉制度雖然繼往開來,但也有諸多弊病,當時科舉考試錄取名額雖然有限,報名投考卻沒有限制。后來報考人數(shù)不斷增加,錄取名額也不得不逐步放寬。全國的知識分子,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無法安插,只有擴大政府的組織范圍。

唐代又是重官抑商,因此所有人都想當官,以為當官是唯一的出路。政府不鼓勵工商業(yè),經(jīng)商的人就少,知識分子全想著去做官,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組織的臃腫,讀書人成了多余的政治脂肪。

而唐代的租庸調(diào)制必須有均田制的配合才有效,均田就是人人都有土地耕種,一旦均田破壞,租庸調(diào)制就會失敗。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又不斷兼并,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diào),使農(nóng)民無力負擔,大多逃亡。

唐代府兵制度的弊病在于,軍人地位低下,哪怕是將軍也只是空有榮譽,而沒有實權,功勛卓著的軍人不能大展宏圖,最后還是要回鄉(xiāng)下種地。無仗可打時,府兵常常要給政府充當勞役,干苦活還不受人尊重。

唐朝后期,軍隊和政府行事散漫,士兵戰(zhàn)死無人管,給家人的撫恤金也不到位,弄得人心盡失。久而久之,當兵的人越來越少,以致到后來,唐代兵源枯竭,需要雇傭匈奴士兵來打仗的地步。

宋代(公元 960年—公元 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南宋兩個階段。宋代的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學創(chuàng)新都有著良性的發(fā)展,民間富庶,社會經(jīng)濟空前繁榮。

宋代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襲唐代,建樹甚少,過失頗多。相權較唐代更加衰落,三省只剩下中書省留在皇宮,門下、尚書兩省都移到了皇宮外,不再預先了解政府的最高命令。中書省在皇宮內(nèi)單獨取旨,稱政事堂,和管軍事的樞密院同稱為“兩府”。

唐代宰相有財政大權,到宋代,宰相的財政大權也被剝奪了。財政權分別掌控在戶部司、鹽鐵司和度支司三司手里。此外,皇室為了削減相權,還剝奪了宰相的人事任免權,由專門的組織“考課院”來決定。

雖然君權上升,相權衰落,宋代最高政令的決定權握在了皇帝手里,但宋代的帝王并不是一味專制獨裁,皇族家訓要求歷代皇帝要優(yōu)待學士,不能隨意誅殺朝官,所以,北宋皇帝雖然權利大,但都比較不暴虐、不專制。

宋代的地方行政不如漢唐兩代。地方政府分為三級,最高一級稱為“路”,集慶路就是當時南京的稱號;中級為“州”、“府”;最低一級為“縣”;官名也改了,分別為“知州”、“知府”、“知縣”。電影《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馳扮演的包龍星就是一位知縣。

唐代各“路”的首長為觀察使,他們不算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長官,但因為是中央派下來負責監(jiān)察的,所以要比當?shù)匦姓L官高一級。在宋代,“觀察使”這個職位變成了“監(jiān)察司”,每一“路”上面有四個“監(jiān)察官”。唐代地方官只需要應付一個觀察使,而宋代地方官卻要應付四個“監(jiān)察官”,辦事、做人自然很難。

下面我們來看看宋代的考試制度。

大體上沿襲唐代,但遠比唐代嚴格。宋代的考試制度增加了糊名之制,就是考官把收上來的考卷裝訂在一起,封上學生的名字,以免被閱卷者看到。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就屬于糊名之制。

在宋代,糊名是為了防止考官們徇私舞弊而設置的。但考試成績只是一日之短長,很多考官心里想把自己的得意門生帶入仕途,卻因為糊名,找不出該人的試卷,而該人可能很有才學,卻因為考試當天沒發(fā)揮好而落榜。所以糊名之制雖然讓考試更加嚴格了,但有時反而得不到真才。

唐代的科舉考試要比宋代更復雜,上面我們講過禮部考完才學后,吏部還要考察辦事能力。僅憑禮部及第,不會立刻獲得任用。宋代因為經(jīng)歷五代長期的黑暗,人們不愛學習,朝廷為了獎勵學子,只要進士及第,不經(jīng)任何歷練就可以進入仕途。總的來說,宋代的科舉考試更重要,更嚴密了,但卻并不是更有效。

宋代的賦稅制度大體上也是延續(xù)唐代稅制,但特殊的是,宋代的差 [chāi]役法剝削了一部分富人。

在宋代之前的五代時期,軍隊每到一個地方,地方就要給軍隊提供房子、糧草、馬料、給養(yǎng)等,即便地方不愿意,也得提供。

軍隊來往頻繁,地方政府支撐不了龐大的開支,就把這個事推到了地方的富戶身上。一個富戶支撐整個軍隊的開支,用不了三五年,家財就散盡了。一個富戶垮了,再找另一個,這使得地方上沒有一個能興旺的家,興旺了,派差[chāi]便輪會到他。這就是差[chāi]役法。

宋代一直沿襲這種方式,后來王安石發(fā)現(xiàn)其中的弊病,準備變法——軍隊開支依然由地方出錢,但改為每家攤派,而不是光吃一家富戶,如此可避免地方上的私家為政府辦公差而破產(chǎn)。但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因為要民眾攤錢,豈不是又要增重民眾的負擔?司馬光極力反對這種方式,導致王安石變法最后未能成功。

本章最后,我們來了解一下宋代的兵役制度與國防弱點。

宋代軍隊分兩種,一種是禁軍,一種是廂軍。禁軍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身體素質(zhì)、樣貌都比較優(yōu)秀。禁軍挑剩下的一些不太合格的人,便組成了廂軍。廂是城廂之義,廂軍專門駐扎在各地方城廂。他們并不需要上陣打仗,只在地方當雜差 [chāi]。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們?nèi)プ觥?/p>

宋代養(yǎng)很多兵主要是為了防衛(wèi),因為宋代的國防非常薄弱,當時的疆域版圖比現(xiàn)代中國版圖小得多,中原地區(qū)為宋朝,河北、東北、內(nèi)蒙古等地都屬于遼國,西藏為吐蕃 [bō]國,云南為大理國,寧夏地區(qū)又為西夏王朝。

宋代的首都位于河南開封,開封地處平原,一覽無余,四周沒有好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完全是“四面楚歌”的位置。所以,宋代政府養(yǎng)兵是為了防止周圍部族侵略,但朝廷不會主動征討四方,因為一旦輸了,就容易“誘敵深入”。

宋代因為國防薄弱,不得不多養(yǎng)兵,但多養(yǎng)兵也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國家養(yǎng)兵越多,就越不好管,隊伍容易產(chǎn)生內(nèi)亂。此外,宋代雖然兵多,政治上卻重文輕武,這就導致了一個很矛盾的局面——宋代用兵,但又看不起兵,軍人沒用武之地,政府冗兵冗吏,國家負擔逐年加重,因而積聚了更多的問題。

明代(公元 1368年―公元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是繼漢唐之后又一個黃金時期。明代代表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同時也是世界近代史的開始,但中國明顯在后來的五百年中,落后于世界,至少就政治制度來說,是退步了。

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他廢除了宰相一職,此后明清兩代,再無宰相,政府所有的決策權都由皇帝一人掌握。

宰相沒有了,中書、門下兩省也廢除了,唯一剩下的尚書省也是形同虛設,它原來的屬下六部各自獨立,不再由尚書省統(tǒng)領。唐宋時期的御史臺,在明代改為了督察院,專掌彈劾糾察,督察院和六部并稱為七卿。

明代中央政府經(jīng)過這樣的改變,大權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朝事冗雜,皇帝分身乏術,為了減輕皇帝政務上的操勞,便專門設立了一個皇帝秘書處——內(nèi)閣。內(nèi)閣大學士相當于皇上的秘書,這個職位品銜不高,但權利很大,一切奏章政事都要經(jīng)他們之手。

明代早期,內(nèi)閣并無實權,但到了明代中期,內(nèi)閣地位開始抬升,內(nèi)閣大學士的權利也日益增大,尤以萬歷年間的張居正為甚。有時,皇帝和內(nèi)閣間不常見面,有什么事就需要通過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來傳達,慢慢地,太監(jiān)也開始弄權了,還會與內(nèi)閣互相勾結,張居正就曾經(jīng)聯(lián)合內(nèi)宮太監(jiān)馮寶搞掉了自己的對頭高拱。

明代的地方政府采用行省制度,目的還是為了集權,讓地方政府的權利握在中央手里。明代的行省稱為“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承宣布政使”,一個承宣布政使司為一個行政區(qū)域,明代全國共有 13個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地方政府的弊病在于官太多,除了承宣布政使之外,還有“提刑按察使”、“指揮使”、“總督”、“巡撫”。官雖然很多,辦實事的卻很少,大多數(shù)官的存在都是為了管其他的官,一級壓一級,真正關心老百姓的官微乎其微。唯一貼近百姓的官是縣令,但縣令人微言輕,也辦不成什么事,平時還要應付各級上司,根本沒有功夫管老百姓。那誰來管百姓的事呢?這里我們要提及一個名詞:胥 [xū]吏,胥吏是一種基層的辦事人員和差役,衙門里的師爺就是一種胥吏。

胥吏官雖小,影響力卻很大,他們管的事兒多:處分、田賦、典禮、人命、訴訟、工程等,都由胥吏來管。但官場上的人根本瞧不起胥吏這種不起眼的小官,這些胥吏也就大都自甘墮落,極盡徇私舞弊之事,地方政府的官場底層逐漸涌起一股濁流。單田芳講評書時曾講過很多類似的民間故事,明清時期,民間很多冤案都是因為胥吏從中作梗,使好人遭陷害,壞人逍遙法外。

明代的考試制度和唐宋很不一樣。唐宋兩代的考試,由學子先在地方政府呈報,然后由地方呈報給中央,進行科考,考取后就是進士及第,這種考試只需要考一次。到了明代,報考的人數(shù)更多了,考試次數(shù)也隨之增加了。學子要先在府縣考,錄取了就是秀才,秀才再去省里考,這叫鄉(xiāng)試,考中了就成了舉人。

各省的舉人最后還要到中央去集合會考,這叫會試。會試中( zhng)試,才為進士及第。待進士及第之后,還要留在中央政府讀書,讀滿三年之后,還要再加一次考試,成績好的,就可以進入翰林院,繼續(xù)學習。

在明代,只要進了翰林院,就能當大官,考不上翰林院,無論你學問修養(yǎng)再好,也難以從政。這種制度雖然刻板,但也有它的好處,明清兩代許多名人,都出自翰林院。學子們在翰林院,一面讀書修學,一面獲得更多的政治知識,靜待為政府所用。進士與翰林,成了政府一個儲才養(yǎng)望的階梯,原先的科舉只能物色人才,而不能培植人才,明代的翰林院則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

下面我們來看看明代的賦稅制度,它總體上和唐宋沒有太大區(qū)別。

主要是多了兩種冊籍,一種為黃冊,一種為魚鱗冊,黃冊登記戶口,魚鱗冊登記田畝。黃冊和魚鱗冊開始的記錄非常明晰,誰家有了土地變更都會詳細記錄。兩種冊子施行之初很有效,不僅便利了政府收租的手續(xù),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間土地兼并。

但可惜的是,黃冊和魚鱗冊并不能從根本上防止民間舞弊取巧,那些地主們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此,冊上的田地所有雖然明晰,但業(yè)主花名依然可以混淆篡改,到底仍然還是一筆糊涂賬。

最后,我們來了解明代的兵制。

明代的兵制和唐代的府兵制很相似,只不過明代的軍區(qū)不再叫“府”,而是分級別,大的軍區(qū)叫“衛(wèi)”,小的軍區(qū)叫“所”。

明代不缺兵,但后期被滿洲侵略,卻未能抵御,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明代在前期的一兩百年中,國事昌盛,四海升平,養(yǎng)兵但不打仗,軍人素質(zhì)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場的歷練,逐漸松懈疲軟。當開始抵御滿洲外敵時,朝廷四處調(diào)兵,四川來兩千,云南來三千,全國各地兵卒集中到中央,士兵們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面貌,一時難以相容。

打開武器庫,里面所藏的兵器衣裝,都是很多年前制好儲存在那里的?,F(xiàn)在拿出來,鐵也銹了,衣服也爛了。士兵們穿著不合身的軍裝,拿著鈍澀的兵器,前往環(huán)境惡劣的關外,大風一刮,士兵精神沮喪萎靡,自然難敵滿洲軍隊。這就是明代士兵無法抵御滿洲士兵的根本原因。

但不能因為明代失敗了,我們就苛責古人無能。我們應該根據(jù)真實的歷史,把具體事實加以說明。不要說中國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話。我們要分析那時的具體情況,要找出歷史材料,來說明當時究竟失敗在哪里,這樣遠比一味指責要強得多。

清代( 1636年―1912年),又稱大清帝國,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君主制王朝??涤呵瘎罹珗D治,創(chuàng)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 150多年的“康乾盛世”,極大地擴充了版圖,疆域面積高達 1300余萬平方公里,同時君主專制也發(fā)展到了頂峰。

錢穆先生講到清代政治制度時,表達了一個觀點,就是清代沒有真正的政治制度,只有壓制人的法術。法術是一種出于私心又不知節(jié)制的扭曲的制度。清朝的私心來自于“部族政權”,一切從滿族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國家子民身上出發(fā)。

清代之前,中國屬于“士人政權”,權力掌握在士大夫、文官的手里。到了清代,政權則全部掌握在滿族手里??辞宄臍v史會發(fā)現(xiàn),清廷偏愛滿族大臣,漢臣在朝堂上人微言輕,有能力的漢臣,如康熙年間被派去收復臺灣的姚啟圣,在關鍵問題上也要受到滿族欽差的壓制,可見,清代的政權始終都是袒護滿族人的。

清代的政府組織除了內(nèi)閣之外,多了一個“軍機處”。軍機處設立于雍正時期,雍正皇帝生性多疑,他手下有很多秘密組織,如粘桿處,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和特務機關。當時,全國各地地方長官的一切活動雍正都知道,包括大臣們的私生活。

清代的地方政府官員層級很多,由下往上,從知縣到知府,再到道員,布政使,上面還有總督和巡撫,一共五級??烧嬲阶鰶Q策時,即便是總督、巡撫也不能作主,還是要由中央另派人,如經(jīng)略大臣、參贊大臣等來做決定??傊?,清代不許地方官有真正的權柄。

此外,清代還在國土四處設置禁地,為的是給自己留退路。禁地包括東三省、臺灣、察哈爾、綏遠和新疆等地。這些禁地,不許漢人進入,很多地方直到清光緒年間才解禁。由于清政府這些私心的法術,在中國境內(nèi)無端劃出許多處禁地,形成許多特殊區(qū)域,所以這些地方,有的是荒落了,有的則開發(fā)的特別遲。

清政府對于外部族——蒙古和西藏地區(qū)很客氣,尤其對蒙古人,更是刻意拉攏。當時滿族人為一等,蒙古人為二等,藏人為三等,漢人為四等。清廷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拉攏蒙藏來挾制漢人。

清代的考試制度也完全剝削了漢人的入仕機會??荚囍贫鹊挠靡馐情_放政權,選拔真才,而清代的朝廷,絕無意于把政權開放,考試只是一種羈縻牢籠之術,只是為了讓漢人嘗到一些甜頭,但又不會給絕對的實權。

而清代的言論氛圍也很不好,幾乎沒有言論自由,不但大興文字獄,還在民間各府學、縣學中立有石碑,石碑上刻著不能妄談國事,不能立盟結社,不能軒刻文字等條目,以約束學子們的言論自由。

后來,由于滿族官僚越來越放肆,政治加速腐敗,下層的受苦民眾再也忍不住了,便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起義運動,民變四起,屢仆屢興。最著名的就是川楚白蓮教起義,朝廷費了很大氣力才壓平,嘉慶年間又出現(xiàn)太平天國。所以,此后滿清政府即便不遇到西洋勢力侵入,不久也會垮臺。

在清朝末期,出現(xiàn)了兩股勢力,一是主張革命的孫中山派,他要推翻皇帝;另外一種是主張變法維新的康有為派,他要保全皇室。康有為以為只要光緒皇帝聽他的,就能變法成功,但卻忽略了慈禧的干預。最終因為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戊戌變法遭到了強烈抵制與反對,最終夭折。

后來,滿清皇朝被推翻,很多人雀躍于封建王朝的倒臺,但卻過了頭。他們因?qū)M清政權不滿意,而對全部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不滿意,想把中國過去的全部歷史文化一起推翻。

但錢穆先生認為:如果我們?nèi)康膫鹘y(tǒng)文化被推翻,那我們國民的信仰就沒有了,而政權的穩(wěn)固,恰好要依賴全部社會大眾共同遵守的文化信仰。我們不能因為滿清的專制,就一筆抹殺中國歷代政治上幾千年的文治武功。

在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多人垢病我們的政治制度不夠完善。但從改革開放開始,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社會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進步。我們也正在努力建立適合現(xiàn)在國情的制度,這既需要借鑒老祖宗的智慧,也需要參考西方先進的思想,我們應該相信歷史是進步的。只要是合理的新生事物,我們國家終究會強大起來,我們的制度也必然會朝著合理與人性的方向發(fā)展。

到這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就全部解讀完畢。為了檢查一下收獲如何,我在這里留幾道拓展思考題,供大家參考。

1、漢代中央政府實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中的大鴻臚是干什么的?

2、唐代尚書省下面的六部具體為哪六部?各部的職責是什么?

3、宋朝的科舉考試比唐代更嚴格,因為實行了一種可以避免考官徇私舞弊的制度,是一種什么制度?

4、明代徹底取消了宰相,建立了皇帝秘書處,皇帝秘書處的官方名稱是什么?

5、清代雍正皇帝設立的秘密組織叫什么名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16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81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41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39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97評論 6 40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2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47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33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6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38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66評論 1 28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44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3評論 2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