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書院,坐落在湖南雁城衡陽城區的湘江、蒸水、耒水三水交匯的石鼓山,被稱為湖湘文化發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書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06年~公元820),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
唐代處士李寬步李泌后塵奔南岳而來,見石鼓山林木蔥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繞,遂結廬讀書其上,創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書院,是謂石鼓書院之始建,宋太宗趙光義賜名“石鼓書院”。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北宋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賜額“石鼓書院”,與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并稱全國四大書院。
石鼓書院在1944年7月的衡陽保衛戰中毀于日軍炮火。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石鼓書院,是2006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恢復清代格局重建的。按修舊如舊的原則 ,恢復了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
整個建筑群為白墻黛瓦深色柱,莊重、古樸、典雅。布局為中軸對稱,院內布置了禹碑亭、山門、書舍、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并舉辦“千年學府,石鼓勝跡”陳列,展示石鼓書院的歷史風貌、文化沉淀和驕人業績,再現千年學府雄姿。
石鼓書院總面積4000余平方米,三面環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綠樹成蔭,亭臺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是衡州八景之一。
從石鼓廣場入口往東北方向前行,經過石鼓書院七賢士塑像,再往前100多米,即來到石鼓書院的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禹碑亭,亭內樹立一塊復制的禹王碑。
相傳黃帝的玄孫大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九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治理,終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為治水有功,舜禪位與禹,而禹也由此建立了夏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天子,人也稱他為夏禹,并立有禹王碑。
禹王碑的歷史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也就是見于唐代韓愈、劉禹錫的詩作。宋代時期,何致游南岳衡山,遇樵夫導引至藏碑處,始摹碑文,禹王碑高1.84m,寬1.4m,9行,每行9字,末行空4字,計77字。
也正是這77個字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人到此游覽解讀,中國古文字大師、甲骨文的集大成者郭沫若先生曾試圖解讀這77字,但研究了3年,只能解讀其中的3個字,而且這3個字還不一定真的是郭沫若解讀的。
連甲骨文大師郭沫若都解讀不出來,世界上估計也無人能解讀。不過,在石鼓書院的禹碑亭的頂部卻刊載了明朝楊慎77個字的《禹碑釋文》,不知是否真是碑文愿意,無從考究。
穿過禹碑亭,拾級而上,就進入石鼓書院的大門。大門上方有金光閃閃的“石鼓書院”四個大字,院內綠樹成蔭,環境幽靜。進入大門,在右側靠近湘江一邊有一個石鼓屹立坪中。據傳北魏酈道元稱“(鼓)高六尺……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后盧龍推石鼓入于石鼓山前深潭。現在看到的石鼓高3米,直徑1.6米,是1965年建石鼓公園時鑿制的,這也是石鼓書院的標志。
在石鼓的左邊再拾級而上,左邊是李忠節公祠,右邊是武侯祠。再往山上行,就來到了石鼓山頂的大觀樓前坪。大觀樓前坪正中立有孔子的塑像,塑像背后就是兩層樓的大觀樓。大觀樓雄偉壯觀,氣勢非凡。
通過大觀樓側面的過道再往前行,望江亭就在眼前 。由于望江亭前坪樹木高大,遮擋了望江亭的大部分面積,走近一些也只能勉強看到亭頂上的“望江亭”三個金黃的大字。走近才知道,整個望江亭有三層,一層低于山頂面朝湘江之北,是一間講堂。二樓是過廳,三樓是觀景臺。
站在望江亭的三樓觀景臺上,就好像站在一艘行駛的大艦上,可看到三面都水,左邊是蒸水河,右邊是湘江,前方是蒸水與湘江的交匯處,再前方幾百米又是耒水到湘江的入口。湘江之下還有新修建的過江遂道,東岸就是京廣鐵路大動脈,火車川流不息。
站在窗前往北望去,視野特別開闊,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水面,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一路向北的湘江,滾滾向前,由于近期雨水不停,湘江的水沒有平時潔凈,水面還浮有一些雜草雜物。前方約500米處的江邊屹立著來雁古塔,三江六岸高樓林立,秀美風光盡收眼底。
坐在石鼓江山望江亭樓上,環境優雅,也是這座古老城市鬧中取靜的地方,真是個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難怪歷代有這么些人都來石鼓書院或講學或求學或游覽。
據有關史料記載顯示,石鼓書院這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七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闿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
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
還有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 、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 ,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
在石鼓廣場靠近湘江邊有一塊長200 余米、高約3米的墻上,刊載著刻有各個時期的名人為石鼓書院撰寫的詩詞或重建賦辭等,也記錄了石鼓書院的發展歷史,更見證了石鼓書院這所千年學府的歷史地位。
如今,石鼓書院是國家級4A景區,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彰顯其獨特的書院文化魅力。每日前來參觀游覽的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千年學府流傳的湖湘文化,也隨著游客走出湖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