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魅族科技副總裁曾分享的了一場關于營銷的“無定位”講座,前半部分聽的似乎是沒有什么“定位”,因而也只整理了個人覺得重要且引人深思的一些觀點,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足掛齒。但在閱讀這篇之前你首先要清楚的是:定位可能截然相反,但是都有可能是對的。
原來在互聯網行業,也可以有如此“簡潔”的方法論
1.關于“敏捷”
Wikipedia:敏捷軟件開發(英語: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又稱敏捷開發,是一種從1990年代開始逐漸引起廣泛關注的一些新型軟件開發方法,是一種應對快速變化的需求的一種軟件開發能力。它們的具體名稱、理念、過程、術語都不盡相同,相對于“非敏捷”,更強調程序員團隊與業務專家之間的緊密協作、面對面的溝通(認為比書面的文檔更有效)、頻繁交付新的軟件版本、緊湊而自我組織型的團隊、能夠很好地適應需求變化的代碼編寫和團隊組織方法,也更注重軟件開發過程中人的作用。
日本有位設計大師名叫水越明哉,用切蛋糕的一幅圖就講清楚了敏捷的方法論:
首先,我們要承認不知道怎么做一個蛋糕,即使過程中是“正確+正確”,也可能得出一個錯誤的結果。那么,我先做一角蛋糕,讓市場先嘗一口。如果市場反應不對勁,我再做一個,就這樣去不斷試錯。
一塊蛋糕的無非兩種切法,一是橫向切,二是縱向切。而兩種方式對應兩種思維模式截然不同:
a.任務分解——得到結果:正確+正確=正確(忽略中間環節)
b.建立試錯的循環體系:試錯-分析-試錯……
最常見的就是在領導開會時將任務分解到個人,最后得到的結果卻是錯誤的,這就是默認任務分解之后的中間組合環節都是正確的。
“因此,當你寫完一個廣告標語,實際上你的品牌定位還沒有完成。用戶兇猛吐槽你,最終品牌在社交網絡和媒體上有一個定論的時候,你的品牌定位才能算完成。”
2.迭代:建立可以檢驗的投放機制
與敏捷相對應的一個方法論,也即是對一個產品建立反饋的循環來不斷優化產品的過程。
Wikipeida:迭代式開發也被稱作迭代增量式開發或迭代進化式開發,是一種與傳統的瀑布式開發相反的軟件開發過程,它彌補了傳統開發方式中的一些弱點,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產率。在迭代式開發方法中,整個開發工作被組織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長度(如3周)的小項目,被稱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設計、實現與測試。采用這種方法,開發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確定之前啟動,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或業務邏輯的開發工作。再通過客戶的反饋來細化需求,并開始新一輪的迭代。
3.A/B TEST方法論:
用兩個不同的方式,接近一樣的樣本做一樣的投入最后觀測他們結果的差距。
思考:廣告投量和銷售量有關系嗎?
4.Open Source:
開源的本質是UGC(用戶原創內容),讓用戶參與到傳播內容的制作中去,讓觀眾成為傳播內容的制作者。
5.全腦理論:
大腦可分為左腦和右腦,所對應的是理性與感性,當我們想去說服用戶時:匹配用戶的生理構造——平衡感性與理性。
6.Rethink:無論定位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去檢驗那些理論
品牌是用戶的主觀意識(大腦)——市場(錘子)有強大的能量,有很大的勢能——PR公關(錘把)公關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產品(釘子)需要有足夠的強度,因此品牌推廣需要穿透用戶的意識還需要承受市場的強大力量,把品牌的定位真正灌輸到用戶的意識中。
如何定位自己的品牌?
首先明確品牌的定義:企業所做的一切可被用戶感知的一切,最終在用戶心中形成的印象。
舉例:為什么梵高的畫在生前并未被認可?
一個藝術的在作家畫完之后創作還并沒有完成,當作品被卷入大眾的討論和認知,最終所有人蓋棺定論之后才完成。
啟發:更快和觀眾建立溝通,形成認知和價值。
問問用戶,自己是誰?
要承認我們什么都不知道,要放棄品牌內部主觀定位
魅藍定位最正確、最英明的起點就在于,承認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定位魅藍。他們問了用戶,自己到底是誰。
方法也很簡單,在所有公開的網絡上搜素用戶提及魅族時使用的詞。
通過對這些詞的分析和挖掘,這就是用戶對魅族的品牌印象。然后刪掉負面的詞、比較弱的詞,以及被其他品牌強烈占領的詞,這樣就剩下很少的選擇。
李楠還特別強調,所有數據和調查只能起到縮小范圍選擇的作用。只能保證你做出一個60分的東西,永遠不能幫你做出一個90分的驚艷產品。
品牌不能僅根據用戶心中的印象定位,還要做到領先半步
這半步不是用戶調查替你完成的,而一定是你自己完成的。為品牌簡歷一個持續的、站得住腳的初衷(發掘品牌的價值觀基礎)
也許你會和我一樣會問:如今的大數據發展如此迅速,為何我們不完全信任數據?
也許在進行數據分析的時候采用的數學模型和方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可能會忽略數據來源的可靠性:
1.取樣不足:用有限的數據分析整個市場環境
2.測試誤差:用戶已知是在被調查時的心理變化的偏差
李楠將品牌按自己的視角分為兩種,一種是探照燈品牌,一種是后視鏡品牌。
比如蘋果在本質上,只用了一款產品,只不不過大小不一樣,就可以說在全球智能手機上擁有最優勢的市場以及最高的利潤,這就是所謂的探照燈品牌。
另一方面,蘋果有一個很偉大的競爭對手三星,這個品牌把用戶分為三十多個類別,其部門會持續調查用戶的需求,做他們需要的產品。
三星做到一個大眾品牌的時候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他需要開發這么多不同產品型號的產品。我們都知道產品的研發代價有多么大。
所以這種競爭是不對等的競爭。就是因為產品定位的小小半步,拖累了整個公司。
我們知道這里的無定位并非是真的沒有定位,而是說這種定位并非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符合大眾的普世價值觀,簡單說就是與時俱進,不落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