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一程,無論在哪個年紀,我們都免不了遇見迷茫,遇見無助,遇見懈怠,也遇見焦慮。但你看這城市里,凌晨三點有人夜未眠,凌晨五點有人已經奔波在路上。其實消耗人的從來都不是那些忙碌,反而是那些庸碌,會在不知不覺間殆盡一個人的熱情和希望。生活中是這樣,學習中是這樣,工作中同樣是這樣。清醒且自律,沉穩且上進,一定是有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就是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首先做什么,而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先做自己必須做的,再做自己喜歡做的,有條不紊,才能踏實前進。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是最低的,而自我實現則是最高的。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只是低級的需要,因此,也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犧牲。而越高級的需求,就越需要持之以恒的專注,需要屏蔽各種各樣的誘惑,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
有句話說得好:成功的捷徑,就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那是一條很痛苦的道路,它意味著你要跳出舒適圈,看到比自己強大的人。自尊心會受到刺痛,你的神經會變的敏感。可是只要你堅持下,收獲會比你在黑暗中摸索來的多得多。你身邊如果有一種向上的氛圍,久而久之你也會受其影響。相反,如果你身邊都過得很喪,那么你基本上也不會成功。所以當一個小圈子不能給你提供養分,你不再能學到東西,即使你在其中的位置再高,地位再牢固,你也該決然離開。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就是選擇自我提升。你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超越昨天的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優秀才努力,而是你努力了,才會變得優秀。當一個人努力到極致的時候,即便你起點不高,即便你受盡嘲諷,全世界依舊會為你讓路。
就像康德說的: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你可以選擇一時的安逸,但這絕不會為你帶來一世的安寧。因為任何讓你變好的事情,比如跑步,比如賺錢,最開始都是沒那么容易的,甚至會很難、很累,可這些,才真正能夠為你的未來鋪路。 相比之下,追劇、打游戲、熬夜看小說等等,在當下看起來也許有點爽的事情,以后想起來其實一點都不酷,它們只會消耗你,甚至拖垮你。
作家吳曉波說過: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都以無與倫比的勤奮為前提。要么是汗,要么是血,要么是大把大把的好時光。那些看起來牛氣哄哄的人,都曾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里一邊擦淚一邊奮斗;那么看起來被命運眷顧的人,大多數都有不為人所知的付出與艱辛。每一天我們是自律還是放縱,看起來并無多大差別。可是時間永遠是奮斗者最好的朋友,是萎靡者最殘酷的敵人。
我一直非常喜歡龍應臺寫給兒子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說到底,奮斗能帶給我們的就是尊嚴感和選擇的權利。
我們都聽過很多勵志的故事,也看過很多悲慘的結局,都應該明白一點: 這世上從來沒有突如其來的好運,所有的擁有,其實都是努力的代名詞。 喜歡平凡安穩的生活這絕沒有錯,但我希望,這是出于你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被生活所迫。 所以,答應自己,別再碌碌無為還硬要說平凡可貴了,從當下開始改變,一切都還來得及。
選擇了一條路,看得到想要的生活朦朧的影子,那就咬緊了牙,在堅持中自省,不斷地丟掉那些負情緒,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總會有新的錘迎面而來,但我們如果一直有正面抗擊它的激情和勇氣,嘗試本身就是一種“贏”。就算正面不成,把它當成一次闖關,學會靈巧躲避,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羅曼·羅蘭說,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愿意熱愛生活。
請記住,你今天的日積月累,終會變成別人的望塵莫及。愿你終能將人生,活成你真正喜歡和想要的樣子。愿你,愿我,愿我們,日益優秀,而后風生水起。各自努力,而后,更高處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