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nna Pascal 在TED上有過一個演講,說的是她教人學英語的感受和啟發。
她曾有位學生叫Faizal,是一位企業經理人,Faizal的英文程度很低,但是他可以坐著傾聽任何人說英文,非常平靜、清晰給予回應,完整表達他自己的想法,用他層度很低的英文。這是Marianna Pascal一直想尋找的答案。
有些人英文成績非常好,卻無法與外國人交流溝通;有些人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他的學生Faizal這么Low的英文,卻憑什么同外國人談笑風生?
她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一個人用英語交流的水平,同他的英文水平沒有太大關系!Marianna Pascal發現「在使用英語交流中很多人是帶有恐懼的!」別人會不會對自己品頭論足;自己的言語中犯了多少個錯誤;自己會不會搞砸一切。
Faizal這樣的人為什么能做到與眾不同?在開始英文交流的時候,他們總是「全神貫注于對方,不考慮自己的錯誤」。
英語說不好并非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對于非母語國家的英語使用者來說,大部分人對待英語的態度是從學校里形成的,而學校里評價的標準是基于語言是否正確而非清晰度(把事兒說明白了),于是大部分人像那個小女孩一樣害怕說英語。
糟糕的是,大家把這種態度帶到了真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生活和工作中清晰度比語法和發音更重要,標準錯位了。因此,英語是否可以有效表達,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態度,我們應該把溝通目標從關注自我的形象(口音、詞匯、語法等)上,轉移到有效溝通上,只關注如何溝通可以得到結果,哪怕是蹦一些毫無語法的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