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清為何去貴陽支教,是因為張嫻妮學姐文章的觸動,但更多的,我想,是一股勁。年輕人的勁,讀書人的勁,總覺得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人很多事等著我們去改變。大概是這樣的初衷,我帶著去改變的憧憬與期待,一路顛簸,來到了畢節平壩小學。
也許是去之前老師描述的過于充分,再加上相比起去年有了很大的改進。破舊的房屋,小朋友邋遢的穿著,難以搜索的信號,都沒有給我帶來太大的震撼,相反,我竟有一種感覺,就像是心中的所想,正一點點被我眼前的所見所印證。
說來也怪,即使能想象到的惡劣環境,用盆接水才能洗澡,蚊蟲雜多的宿舍,即使掩鼻也不愿接近的廁所,對我們這種過慣了優越生活的,也實在難以適應。第一天的確如此。在宿舍,明明旅途十分疲憊,卻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可到了第二天,這種生活竟已經開始有些習慣了,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的適應。甚至有一種慢慢融入感。在這種慢慢的變化中,我也慢慢變得迷茫。他們覺得自己貧窮嗎,還是已經適應了這種沒有壓力的生活?我的那股勁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愿?許多問題在我腦海中纏繞,直到離開貴陽也未完全解決。
還有讓我感到十分驚訝的,是那邊小孩子們的認知。我在去之前一直以為,這種被大山圍繞這的人們,多少會與社會脫節。如桃花源的人們“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許沒有這么夸張,但一定不了解我們眼中的社會。可在交談之后,我們聽的歌他們也聽,我們用的流行用語,他們也說,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玩王者榮耀。一下子,我就覺得,那種山里山外距離不見了,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山里的孩子山外的孩子。只不過山里的孩子貧窮,山外孩子們擁有的,他們得不到。
其實到了這邊,支教的目的性在一點一點模糊,我每天都在問自己,我究竟能為這里帶來什么?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建設性的激情已經漸漸模糊了。我們給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太多太多的誤解。我們總習慣站在一個幫助者,一個優越者的角度去看他們,然后用我們的認知去揣測他們的想法,或者說,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懷,想去改變他們,可我們真正了解這種生活對于他們意味著什么嗎?我們想改變的太多,可準備的太少。像張學姐這樣,在第一年的迷茫之后,有了一年的思考準備,再次來到跑這里,而我們呢?也許這次活動對于我們來說,最大的意義我不是我們改變了他們什么,而是我們改變了自己什么。
通過一些家訪,我們也能了解到有些傳統的觀念在家長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比如說一定要生到男孩。這些都不是我們志愿者三言兩語可以去改變的。而且,這里的家長也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無所謂孩子的讀書。他們也都明白,讀書能改變命運。可往往在現實的重壓下,很多家庭的子女都無法完成理想的學業。再加上當地教學資源的極度匱乏,便造成了目前的局面。我一直以來想的太膚淺,以為只要改變他們主觀上的因素,給他們樹立理想,便能解決很多問題。其實,我們沒有體驗過他們的生活,不知道客觀上的阻力究竟有多大。
那么,難道說,這十多天的支教,帶給他們的僅僅是一段時間的陪伴與快樂回憶嗎?我們所能帶去的所謂建設性實在是太少太少了,但至少,我想,我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帶去了一縷光。我們很難確切的告訴孩子們去改變什么,又如何去改變,但我們讓孩子們知道了,要去改變。這次支教對于我們第一次去的志愿者來說,更是一種準備。我們只有自己準備好了,才能對坪壩
小學的孩子們,對所有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有實質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