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壩至山羊溪至馬鹿河是戶外徒步者的絶佳選擇。從恩施程車1.5小時來到美麗的石門壩。石門壩是茶葉產業大村,入村口一副天生石門印入眼簾,座落在村落中央也鑲崁在茶園中央型似大象人們又叫“她”象鼻山。
賞完茶鄉晨景便步入游程的主線了,這里叫涌壁溝四面環山,依稀座落著幾戶人家,我們要從對面盤山機耕路才能繞上山頂、機耕路坡度在45以上,可見之險要,也是一條斷頭公路。但這就是“她”最美麗最獨特的風景所在,那才是真正世外桃純天然森林氧
吧。加上山路之崎嶇陡峭,隊友們一會翻山頂一會鉆密林一會沉深谷,一邊深(聲)呼吸吮吸天然氧氛,一邊嗨起山歌,歌聲、幺喝聲、歡笑聲與峽谷撞擊回音對映,形成大山
秘境中最美妙最奇韻的多重旋律。地質資源超豐富,大自然還造就了奇山異石,活靈活現,只有身臨其境了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環保最沁心的享受。
途經蓼葉坪、王家坡、石灰溪、干魚泉就是此行穿越的中心秘境區山羊溪了,山羊溪溪流之多而且早年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以放養山羊為主也為生,故稱山羊溪。由于地理、交通、信息等多種因素制約,身背不進肩挑不出,村民只好陸續搬遷或整戶整戶外出打工現基本無人居此其間,2002年政府又實施天保工程,燒炭營生也就此取締,此處便是生態環境保存絕佳之地了。密林鳥語、奇花異木、清新怡人、爬山淌水,真乃有山之奇、水之秀、谷之幽靜之美譽,是戶外徒步者閑遐享受原生態的好去處。
但也有不盡之處,生活在地處王家坡的一王姓人家,全家4口人,兩個女兒,大的可能十一歲、小的七、八歲左右,當時小女兒正在堂屋中間一小方桌上做作業,天真可愛的小姑娘熱情地為來客們搬椅讓座,顯得好懂事。環顧四周家境好象很是貧困,除三間破爛不堪的房屋可以遮下風雨、幾把木椅能坐外,旁邊只有一堆柴禾和一頭耕牛其他什么也沒見著,兩個女兒要穿山越嶺跑十幾公里路到石門壩村小學讀書,真是老天不長眼苦了大山的孩子哦……。不曉得這戶人家是不是政府精準扶貧對象,但愿他們入此列得到精準扶持,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
走到高橋口也就是惜日的兩岔河梁橋,當地政府為保證邊遠村民和過往行人安全過渡,將惜日舊木橋拆除,于90年代中期改建成了軟索高吊橋,老梁橋橋墩還略留遺跡,三座軟索高吊橋又給大山秘境增添了獨特韻景。吊橋下邊每天有人垂釣,垂約者要從五星壩或馬鹿河座船才能致達。
膽小的人走在軟索橋上擅憂悠,其實根本不需擔心,大膽的往前走啊。過完索橋沿陡坡而上來到石攔劉家屋場,熱情好客的主人們為徒友們找來凳子歇息,燒開水泡茶、還親切的問到“您爾們吃飯沒?給您爾們弄飯吃”這聲普通的問候,讓大家一下子感覺到到“我們回家了”,親身感受這厚道純仆的鄉情鄉音,也是我們回到農村接受教育的一種方式。
從劉姓農家出來一眼就能望見那棵堅韌挺拔的古杉樹,樹高約18米、樹圍3.5人合抱、且樹桿直而挺拔、向導說樹齡長達近500年之久了,屬國家保護古樹了。幾百年來石攔人民在“她”的“庇佑”下,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調整產業結構學田、大力發展烤煙、蔬菜等農作物,早年的“3779”國際糧援項目坡改梯、排漬工程也障顯功力,銀杏樹板梨樹已成緑蔭,發生了天翻地復的變化。
?其實石攔也有它特殊的歷史背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四面高巖環抱,形成自然堅實陡攔,若不在此地生活住扎是難以找到入侵之路的,傳說是古時古人為防戰事襲侵,選擇的易守難攻絕佳之地。因四面都是巖山形成巖柱,巨大巖柱周圍被馬鹿河圈流包圍,是大自然的絕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