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呆老師。”一個清亮的聲音把我的注意力從電腦屏幕前拉開,扶了扶眼鏡,我上下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剛剛畢業的年輕人——阿聰。
陽光、朝氣、躊躇滿志。
在未來的四個月里,我將會做他的Mentor,帶他一起完成手頭兩個雙月的項目:將一個信息分發業務的閱讀量提升四倍。
“阿呆老師,您給我安排點什么工作呢?”阿聰迫不及待的問。
“走,我們先去喝個咖啡……”我起身,帶著躊躇滿志的小學徒一起走進了咖啡廳。
“你對校招卷里哪個問題印象最深?”我問道。
“假如以“國慶節”為主題,請分析怎樣進行特價機票推廣?”他回答道。
“阿聰,你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呢?”
阿聰顯然很有信心,開始侃侃而談;
“題眼在于國慶和特價機票。
圍繞國慶這個時間點的回家和旅游訴求,我針對白領、家長、學生、單位等出游團體分別進行了用戶畫像研究,白領平時工作忙碌的消費特點是……我針對白領的推廣策略是……
最后,對于購買機票旅行的顧客提供一條龍的配套服務提升其服務體驗,比如附加酒店的預定,旅游路線的預定等等。
”
Hi 同學,如果是你,這道問題你會如何回答?
阿聰侃侃而談,等他說完了這一通。我眼前的美式剛剛好降到適宜喝的溫度,我故作前輩的姿態,悠悠的問:
“親,你多會見過國慶機票特價打折的?”
安靜,就連咖啡機蒸汽閥吱吱的聲響都聽得一清二楚。
“國慶和特價的確是這個題的題眼,但是在國慶這個供給小于需求的時間點上,為什么會出現特價機票?這個可能是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只有定了出發點,才能夠保證自己的方案能夠最終服務于目標。
是航空公司打折么?那究竟是哪家航空公司、哪個航線的機票在特價打折?是否是對應旅游地點的淡季?你有沒有翻翻攜程看已有的數據。
還是類似飛豬這樣的平臺在打折,只是想以這個方式作為噱頭做營銷來借勢擴大自己知名度?類似雙十一報銷你的購物車?
那么針對不同的出發點,再去思考產品的特點,去找尋產品和用戶需求的結合點。
在現實工作中,絕大多數人都很難有機會像一些理想化書本中所描述的那樣做一個天馬行空的開放性題目:圍繞用戶需求從0開始做一個產品,然后再去找尋商業化變現之路。他們更多在做的是命題作文:帶著公司意圖和既定假設,尋找既有產品同用戶需求的結合點。
你的回答不能說錯,但是不把出發點搞清楚,很可能就跑題了。”
聰明如他,若有所思。
關于產品經理筆試
校招產品經理筆試,其實大多是在看思路。
對于產品來說,沒有跟過一個大規模的產品,你所做的很多事情可能都是無意義的。這一點對于校招生來說尤甚。
在回答筆試題時,沒人要求寫的密密麻麻面面俱到,而是希望你在有限的時間里把自己對于問題的拆解描述清楚,起碼做到邏輯自洽。用最簡單、最結構化的方法讓閱卷者看到你是怎么想的,發掘出了哪幾個點即可。
關于用戶需求
關于用戶需求,市面上的書籍講了很多很多,在此不再贅述。但我們需要探究的,是冰山在水面之下的東西:用戶或公司,到底想要什么?
- 了解公司想要什么,才能明確自己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符合公司訴求,才能夠獲取到更多的人力、財力投入支持你把項目做完;
- 了解用戶想要什么,才能找到一個被用戶端接收的產品方案,讓有成本投入的產品有可能收回成本,獲得收益。
一個最常舉的例子是:當用戶需要千里馬時,他很可能要的是更快速的交通途徑,只是用戶的認知范圍限定了他的解決方案和反饋方式。產品經理既要是用戶,也要是商人:一邊養馬,一邊造車,才是該做的短期和中期解決方案。
走出咖啡廳,我給出面試題的老六發了微信:“兄弟,換換筆試題吧,國慶機票那道題,我做應屆生在筆試的時候就在用啦。”
老六秒回:“我知道啊,那是道陷阱題。出老題不重要,關鍵是你篩選的時候不就不用再想了嘛。你跟我說,你跟你的新人有沒有裝X成功啊?”
“呃。裝X成功。” 我滿意的回復道。
咦,怎么修改筆試題目的事情沒接下去說呢?嗯,這不重要……
我甩甩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