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后,帶著波妞和閨蜜一起吃晚飯,閨蜜的小兒子皮特也在,于是我給兩個孩子點了兩份草莓蛋糕當作飯后甜點。波妞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再喜歡的糕點,也不會在吃飯的途中吃,但是2歲的皮特就不一樣了,他一看見草莓就興奮的手舞足蹈,根本等不到飯后。
酒足飯飽后,令人尷尬的場面就出現了,皮特的甜點吃完了,但是波妞才剛要開始吃。看的出,皮特很想再吃一點,可是自己的沒有了,他又不敢張嘴跟波妞要,于是,就眼巴巴的看著媽媽,回頭再看看波妞,如此反復了有幾分鐘。
“媽媽,我的草莓有兩顆,分一顆給弟弟吧,你看他的都吃完了”,在閨蜜正犯愁不已的時候波妞說出了這樣的話。
一場尷尬被化解,孩子們小手牽小手喜笑顏開,我和閨蜜也都相視一笑。
回到家后閨蜜跟我暢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先是不停的夸波妞懂事,懂得分享和禮讓,后來又跟我提出一個建議:現在這個社會,不能教孩子太過善良,以后會被欺負的,現在都在教育孩子要敢于拒絕,敢于說不。
昨天晚上聽閨蜜說了很多,大體意思就是:「孔融讓梨」式教育觀錯了!
難道,中國歷史幾百年的傳統美德,真的錯了?!
孩子東西被搶了,到底要不要幫他搶回來?
前段時間,這個話題在網上被炒的火熱,也讓很多媽媽的想法發生了類似我閨蜜那樣的轉變。
孩子的東西被搶了,到底要不要幫他搶回來?
我們先不急著下定論,聽波妞媽媽講個奇葩的故事。
我剛從美國回來不久,結識過一個特別老實內向的朋友,是個女孩,有一次她哭著給我打電話說自己被分手了。
她說自己的男朋友被自己的閨蜜搶走了,然后自己苦苦哀求男朋友不要分手,可是還是被無情的拋棄了。
“你說,是不是我做的不夠好?”
“為什么要這么問,是他們傷害的你?”,我當時被這個問題驚住了。
“如果我足夠好,對閨蜜也足夠好,她怎么會搶我的男朋友?”
“那你就找到這對狗男女,把男朋友搶回來,然后理直氣壯告訴她這是屬于你的東西,最后讓這渣男滾蛋!”
“我不敢,從小到大,她總是能輕而易舉的把東西從我手里搶走,小時候她搶了我的棒棒糖,媽媽說沒事,可以再買,后來她穿走了我的小裙子,媽媽說可以再買,現在她搶走了我的男朋友,是不是你也會告訴我,男人多的是,可以再找……”
……
我不知道大家聽到這里什么感覺,我的感覺是這個姑娘的世界觀已經支離破碎了,從小總是被搶,被迫分享,導致她長大后整個人現在是一種自卑、不懂反抗,凡事都默默忍受,不愿表達,因為她覺得,表達沒有用。
那么我們現在再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孩子的東西被搶了,到底要不要幫他搶回來?一定要!
因為孩子的世界很小,也許他的玩具,他的糖果,甚至是他手里的小石頭,他正在玩的小秋千,都是他世界的全部,一旦被別人毫無理由的搶走,他整個人就會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你是唯一他能信任的人,所以說,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說:沒關系啊,你是哥哥嘛,你是姐姐嘛,你是主人嘛,要讓著弟弟妹妹,或者要學會和客人分享。那孩子在心靈深處認為,搶他東西的那個人,做的是對的!!
還有一點,如果對搶東西這個行為選擇默認和謙讓,那么對于搶東西的那個孩子也不是一件好事,他的潛意識里會模糊東西歸屬權和界限的問題,長大后,也不會改變這種行為,不要以為成人的世界里,也是「普天之下皆你媽」。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誰的東西歸誰,這是人際關系中最起碼的界限。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該是哪個孩子的東西,就歸哪個。如果家里老二太小,哭鬧著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卻不肯,這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教訓老大,逼他分享、出讓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轉移小寶寶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讓,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嗎?是一旦遇上校園霸凌,他們基本就沒跑了。從這個角度說,父母通過言行親自告訴孩子:你不必退讓,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朋友家前不久剛遇到的事。那天,她老公帶兄妹倆去游樂場玩兒,僅僅離開了一小會兒,再回去,發現妹妹哭得稀里嘩啦了,臉上和手臂上,都是指甲的撓痕,還有破皮、流血處。打人的小孩已經走了,孩子爸也就索性帶孩子回家了。
朋友卻按捺不住滿肚子的火氣,問哥哥:為什么不保護妹妹?
哥哥說:弟弟也很小,我去推他,他也會哭的。
朋友急了,提高嗓門說道:不管他是不是小,他打妹妹就是不對的,你應該幫妹妹把他推開。
哥哥一臉委屈地回答:可是打人是不對的,玩具就是要分享的……說完哇地哭了起來。
朋友傻眼了。
哥哥剛剛說的話,不就是自己平日對他反復強調的話嗎?
每當妹妹去搶哥哥的玩具,亂動哥哥的東西,哥哥不樂意的話,媽媽都會教育他:
妹妹那么小,你要讓著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這個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馬上就還你,你要做個愛分享的好孩子啊!
……
是的,是她親自教會了孩子:東西被搶了、被欺負了,有情緒、發脾氣甚至反抗都是不對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的權威強壓之下,早早習慣了隱忍和服從,甚至討好,那么當他遭遇霸凌之時,他的概念里是沒有“反抗”二字的,甚至連求助可能都不會有。
若一個孩子總被校園霸凌者“欺負”卻無力回擊,那么很可能他已經在自己的家里,被自己最親的人,“欺負”過百次千次了。
但是,教導孩子懂得分享的孔融讓梨式教育和教育孩子勇敢拒絕的理念其實并不矛盾,昨晚波妞分享草莓給皮特,我從頭至尾沒有做過任何誘導或者強迫她去分享草莓的舉動,但是她主動分享給別人,是屬于孩子自愿的去處理屬于她的東西,非常正常而且正確。
其實,善良本身沒有錯,懂得分享也沒有錯,錯的不是孔融讓梨,而是我們錯誤的把孩子的「我要分享」理解成「要我分享」,更甚者是「逼我分享」。
OK,今天波妞媽媽就分享到這里,有任何關于育兒方面的問題,歡迎文末留言和我在線溝通交流哦~
(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