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兄弟姊妹眾多,過年回家兄弟妯娌本該歡聚一堂,但不盡如人意的事兒常有,本該歡聲笑語的時刻,也隨之戰火不斷,其中最顯著的隔閡就是父母的偏心。
01
大年夜,鄰居家卻響起了吵鬧聲。張大伯一口一口的抽著旱煙,悶聲不吭,張大嬸卻喋喋不休,與張大伯的兄弟對持。
“憑什么讓我伺候她,年輕力壯時給你家當牛做馬,多年積蓄也都填補你家。老了卻讓我們照顧。這是什么歪理?要伺候你們伺候,我們是不管?!?/p>
村民越聚越多,張大伯怕鄰里說閑話,拉著張大媽,使眼色讓她住嘴。
張大伯兄弟自知理虧,但就是不肯將老母親帶回家去。老母親不想牽累愛子,鐵了心要讓張大嬸照顧,坐在地上就是不起。
02
三爺爺重病臥床,兒女都不愿意伺候,村民們議論紛紛,但話題收尾時總會語重心長地說。也怪他自己太偏心,最疼的那個卻最殘忍,撇下二老圖清凈,只留重病老父弱母無依無靠,哥哥姐姐們不但不照顧,反而都說老人活該。偏心的太離譜,害了自己。
三爺爺是那一輩村民里為數不多有正職工作的人,年輕時風光無限,又有溫柔賢惠的妻子。三奶奶婚后接連生下四個兒子,第五個終于是個女兒,三爺爺很高興,當天就要在村里大擺筵席。一個小囡囡獨得大人歡喜,家里好吃的好喝的都盡著小女兒挑揀,剩下的才能輪到兒子。女兒與兒子玩耍不順心時哭鬧,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將矛頭指向兒子,盡力維護幺女。
那時老人退休子女中一名可以接班,有四個兒子的三爺爺硬是不顧兒子們的不滿,把班交給了小女兒。
小姑姑從小受到大人溺愛,就像溫室中的花朵,沒有承受過風雨。接班后嫁了一戶門當戶對的好人家,但卻不懂得珍惜眼前幸福,因為與同事的一些磨擦,就服毒自殺。
三奶奶因為失去愛女哭瞎了眼睛,三爺爺也一病不起。四個兒子連同兒媳不但不照顧,反而連聲抱怨,接班的工作打了水漂,兒子一個個碌碌無為,全怪在兩位老人身上。
03
像大多數孫女一樣,我愛我的奶奶,但不是敬愛。奶奶的世界是我看不透的世界,但她的心我卻略知一二。奶奶的心是偏的,她最愛小叔,愛屋及烏,她連帶偏愛他的家人。小時候我常常想讓奶奶抱,她總抱怨身體老邁,不宜勞累,借口多多,總之不愿遷就小小的我。比我小兩歲的弟弟也同樣沒有這樣的榮幸。
我八歲,弟弟六歲時,小叔家喜得男丁,奶奶自告奮勇,常常將小堂弟抱在懷里。那時我還小,聽不懂媽媽的抱怨,但看到奶奶喜氣洋洋,精神矍鑠地抱著堂弟遛彎,也大概明白奶奶更喜歡叔叔一家。
媽媽與嬸嬸發生口角,奶奶總是偏幫嬸嬸,忽視媽媽感受。事后更是大肆宣揚媽媽過錯,說媽媽不懂理,不會謙讓。媽媽委屈又氣不過,不愿服軟,嬸嬸仗著奶奶撐腰,也是分毫不讓。本來是前后院的妯娌,都是一家子的親戚,卻鬧的水火不容。幼時的我們也受到牽累,堂兄弟間被大人明令禁止來往,本來親厚的關系,變為陌路,那時常常為此苦惱。
作為孫女,本不該責怪奶奶,但奶奶這樣為人家長,顯然很不明智。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一家子人身上,而貶損另一家子女,使兄弟妯娌之間變為陌路,水火不容,彼此都失去原本可以依仗的一家親人。兩者中沒有誰贏,只有誰失去更多。
上上代人,大多年至耄耋,兒女眾多,子女間年紀相差懸殊,很難一視同仁,一并愛護。但由著私心發展,一碗水端不平,傾灑出來的別無其他,都是兒女與家長、兄弟姊妹之間最醇厚的親情。
越是兒女眾多,家庭關系網越復雜,長輩如果偏心,兄弟姊妹、妯娌之間很容易產生嫉妒不滿,家庭關系很難和睦。
對待兒女,一碗水端平,幫的不止是自己,還有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