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云華
1.強調使用權思想,弱化所有權觀念
共享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人們改變了對于傳統消費的認知,強調消費的過程,而不在意擁有的過程。以使用權替代所有權。可以不擁有一輛車,但是可以擁有這輛車一段時間的使用權,完成從A點到B點的出行。可以不擁有一套房子,卻可以在一段時間擁有一間房間的居住權。從某種意義上,對于發展到今天的人們來說,在某個時間段對于物品的使用和體驗,比長時間擁有,卻大部分時間閑置更有價值。我們在共享經濟的許多思想以及商業展現形式上,都可以看出這種核心思想。而另一方面,從消費者對于共享經濟模式的接受程度來看,也是因為,關注使用權的消費方式可以極大節約成本。
2.供應者和消費者的角色轉換,產消者(Prosumer)出現。
在共享經濟模式下,商品或服務的供應者和消費者的界限模糊,買賣雙方都讓位于產消者(Prosumer),產權讓位于資源共享,所有權讓位于使用權,市場讓位于網絡;信息制造、能源產生、產品生產和學生教育的邊際成本都接近于零。在共享經濟的模式下,產品的邊際成本逐漸下降,一直到最終趨向于零。
3.以輕資產的形態,去中介化,分布式的商業模式運營。
這里更多的是指P2P模式的共享經濟(這里的P2P,不是單指互聯網金融,是指供需個體的交易)。這種經濟模式下,每一個個體即是產品服務的供應者,也是使用者。供需雙方直接對話,去除中介,將傳統商業架構中的中間環節全部打破,消除過程中的分銷和渠道環節,打破信息不對稱,擁有極高的溝通效率。去中心化的,完全分布式的組織體系中交易雙方都是平等的。這種典型的互聯網下的組織形式,能夠消除壟斷,形成公平、平等的交易氛圍。
今天看到的共享單車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非常重的模式。這種模式的誕生,是競爭因素的使然,特別是資本的要求。資本方需要快速清場,提高供應的標準化和數量。但這種模式一方面很難復制,另一方面早期也有悖于共享經濟的初衷,即對于資源的更經濟利用,反而出現了資源的浪費。
4.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是重要的核心載體。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在共享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共享經濟產生的推動力,也是持續發展賴以依托的基礎。只有通過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才能將我們以前認為不可能的跨地域的點對點的交流變為可能。因此,從目前來看,成功的共享經濟企業都是通過建立在一定技術基礎的平臺上來開展業務的。
[1] 產消者指的是同時作為生產者(即供應者)與消費者,關于產消者的具體概念,可以參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與《財富革命》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