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在考題里遇見的,后來記憶錯亂,成了“鮮衣怒馬少年時,一日看盡長安花”,意氣風發之感迎面撲來,少年得志真是件令人羨慕的事兒。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郁綴的這本《一日看盡長安花》,不僅書名,連每個章節都配了切題的詩句,還蠻詩情畫意的。從先秦到明清,將漫漫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文學故事娓娓道來,也只有自己詩文滿腹,才能名章佳句信手拈來,也只有自己知識淵博,才能將歷史理解透徹,化深奧為通俗。書中剖析的典型案例,在學生時期或多或少的學過,我都還給老師了,大概是能背誦“床前明月光”的水平,更甚也就是對廣為流傳的名句有點印象。以前學習詩詞或文章,解釋字詞含義,表達了什么感情,這是老師的套路。可是不了解創作背景,如何能真正體會作品的意境?通讀了本書,讓我又拾起了興趣,粗粗淺淺的領略到詩詞的抑揚頓挫之美。
因為我鮮少動腦思考,所以從未考慮過作品與作者的關聯,唐詩和宋詞的關系,為什么明清盛產小說,李白與杜甫、柳永與蘇軾、李白與蘇軾,他們都有什么特點。而在這本書里,我大概了解了一些,但更有價值的是啟發我去思考,去自我探索,去認識自身的不足而去不斷追求。
舉個例子,書中提到一個小觀點,杜甫由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是圣人;白居易自己穿了好的衣服,想到老百姓也有衣服穿就好了(不記得原詩句了),只能算是善人。身處苦難,依然心系天下,“詩圣”實至名歸。人處在什么層次,發出什么聲音。我就是一凡人,心中勉強裝下自己和親朋好友。我也是一庸人,從未如此深入剖析過。
本書本是講稿,且歷經好幾年,中間斷斷續續,所以口語化嚴重,部分內容有重復,作為入門級讀物,很不錯,適合我這種小白。如果是現場聆聽程教授的演講,肯定效果絕佳,如沐春風。本書兼具語言的生動幽默又有學術的專業嚴謹,相比正在看的《蔣勛說宋詞》很多地方故意夸大和渲染以迎合讀者,更勝一籌。我對李白、李煜、蘇軾有些偏愛,關于他們的篇章跟看偶像八卦一樣,《蔣勛說宋詞》里有更多的個人故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