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攝于高淳老街
01
自從有了寶寶之后,每次出門都得算著時間,因為要趕緊回來給寶寶喂奶,所以,如果沒有什么特別要緊的事情,我一般不會出門,會呆在家里帶娃。
1月15日,是高淳地方文化研究協會第三屆年會召開的日子。之前因為孕期不便,研究會舉辦的幾次活動我都沒有參加,這次在接到通知的時候,我決定參加。
從2014年的成立到現在,研究會已經走過了三年的時間。對于高淳地方文化很多不懂的地方,我就會在會員群里咨詢,可以說,高淳地方文化研究協會是我了解高淳,走進高淳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天地。
在如今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快餐式“文化”盛行的今天,有這樣一批熱愛高淳文化,熱愛家鄉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去挖掘、研究、記錄與傳播地方傳統文化。
自籌資金,出版各類高淳地方文化書籍14部,對于那些遭到破壞即將消失的古寺古鎮等遺址,積極進行保護與宣傳。
年會上,每一位到場的會員都獲贈了所出版的《三湖詩刊》四本及《高淳地方文化》第四輯、《老街故事》、《抗洪故事》、《邢鶴傳奇》四本書。
年會結束后,在等待106路公交車的我,正好遇到了一同參加年會王永建先生,于是在車上,我們聊了起來。
02
因為我到會的時間遲了一些,錯過了南京大學張新木教授的重要發言,王永建先生就和我分享了他聽到的比較有感觸的一句話。
“現在,很多地方在地理上已經消失了,它只存在我們的記憶里。”這句話打動了我的內心,所以印象深刻。之所以會說這句話,是張教授在經過游子山到淳溪鎮的途中,發現很多地方的變化都是翻天覆地,和兒時的的記憶已經完全不同。
“知道嗎,這兒原來是一座小山。”
建
一陣悲涼。
攝影:曠惠民
03
我喜歡看騰訊的紀實圖片故事欄目《活著》和《中國人的一天》,公眾號里推送的每一篇圖文我都看。
告訴你一個活著的世界,一個光與影交織的故事。時代變遷,百姓沉浮,都自這微小的孔隙中滲透出來,終繪成中國民生萬象圖。“用影像沖擊心靈,感受事實的力量”。在這里,傳遞現實呼聲,謀求社會福祉已觸手可及。這段話是《活著》欄目的宣傳語。
如文所言,通過《活著》欄目,我看到了各行各業,來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的生活與故事,看到了發展中的中國那背后的憂愁與付出的代價,世間萬象,喜怒哀樂無不包羅。
12月16日,一期《千年古鎮永沉江底,新居難抹憂愁困惑》,通過攝影師曠惠民的鏡頭,讓我們看到了湘西托口古鎮從繁華到寂靜、從消亡到轉世的過程。
因水電站建設,托口古鎮被迫移民搬遷,從2009年至2016年,這八年來,攝影師曠惠民前后三十多次前往托口,用相機記錄這個古鎮的搬遷與消亡,記錄下古老生活方式的破碎、繁華河街集市的衰落、眾多豪宅大院和宗祠廟宇的破敗,以及那些即將消失的文化與習俗。
攝影:曠惠民
記錄,是托口古鎮的幸運,也是它的不幸。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影像去追述與回憶曾經的生活,不幸的是,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去留住回憶。
全國各地,因為各種各樣的工程而拆掉的知名或不知名的古村落數不勝數,現代城市的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古鎮古村、遺址的消亡,是一些傳統民俗文化的漸漸消失。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過去十年,全國每天消失80個自然村。
絢麗的霓虹燈,寬闊的馬路,高樓大廈,路上奔跑的汽車,是小時候的我們,曾經向往的城市生活。如今,曾經繁盛的村莊大都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現象普遍存在。我們,還能回得去嗎?
是不是發展的代價就是如此?我,不得而知。除了獨自慨嘆,我能做的并不多。此刻,我又想到張新木教授的那句話,很多地方在地理上已經消失了,它只存在我們的記憶里。
我想,若干年后,隨著上一輩人的老去,一同消失的,還有一代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