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2-
說詩
這首詩作于公元760年(肅宗上元元年),即詩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的次年。李白遇赦后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游廬山時作了這首詩,那時李白已經歷盡磨難,始終不愿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游、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愿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開宗明義表達胸襟:我本來就象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國,游說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論語?·微子》
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樣游諸名山去過隱居生活。“鳳歌”一典,用語精警,內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
接著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著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于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為什么到廬山來呢?是因為“好入名山游。”后兩句詩,既可說是李白一生游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隱逸之心。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認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廬山一帶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峰東北的九疊云屏。三句意謂:廬山秀麗挺拔,高聳入云;樹木青翠,山花爛熳,九疊云屏像錦繡云霞般展開;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綺麗。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還丹,道家所謂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疊,指道家修煉的功夫很深,達到心和神悅的境界。這兩句表明詩人想象著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煉升仙,以擺脫世俗之情,到那虛幻的神仙世界:“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謂元始天尊居處。
此詩思想內容比較復雜,既有對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對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風物。
-3-
說圖
這是廬山,五指峰附近。
五指峰其實離牯嶺鎮很遠,需要坐景區大巴過去。而且從一峰到五峰,需要很長的距離。這里大概是四峰和五峰之間。
一叢臨崖山松之外,云霧滋生。
遠山淡影。
-4-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