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信息是指除去傳輸消息時所需最少限度信息外。出現在信息源、編碼、信號、信道或系統中的其他信息,或稱多余信息。——百度百科
通俗來講,冗余信息類似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廢話”或者“干擾”。
比如,我問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
你回答:今天早上起得太晚,早餐車都撤走了,沒買到喜歡吃的熱干面,最后只能去面包店買了一塊面包,然后覺得干吃面包會噎著,就又買了一瓶牛奶。
這句話中的有效信息是:面包和牛奶。其他話都屬于冗余信息的范疇。
了解冗余信息有助于我們的行動力培養。
我們在完成一個目標的路上,經常會遇到許多干擾因素。
寫文章正寫到文思泉涌之時,10086給我來了一個親切溫馨的電話,告知我有新的優惠業務是否感興趣。
這個電話完全打亂了我的寫作節奏,干擾了我的思緒。
正在聚精會神寫代碼的人,被同事突然的一聲大笑打斷了思路。
觀察兒童,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吸引。
窗外的麻雀、腦中的幻想、某人新買的玩具、昨天的精彩動畫片……
并且年紀越小的兒童,注意力轉換的越快。
嬰幼兒會對任何可接收信息起反應。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抗干擾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這種能力可以稱作為專注力。
在《送給加西亞的信》一書中,士兵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送信)克服了千難萬險,矢志不渝,最終成功完成任務。
他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典范。
在送信的過程中,他需要翻過高山峽谷,渡過大河,經過人跡罕至的叢林,和語言不通的異國人溝通,對抗兇猛的野獸。
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他需要克服內心的猶豫和恐懼。
我們雖然不需要面臨書中人物的種種境遇,但是我們仍然會經歷類似的考驗。
1、外在干擾
最明顯的冗余信息來自于外在世界。
一個目標散亂,意志不堅定的人,很容易被各種信息干擾了情緒、心智。
就如同注意力渙散的兒童,常常干一件事干到一半跑去干另一件事去了。
留心觀察,在去超市的路上,路邊一群人圍在一起干嘛呢?好奇心驅使我跑去觀望一下。
然后耽誤了2分鐘時間。
走到湖邊的時候,發現風景不錯,再來自拍一張吧。
然后耽誤了3分鐘時間。
到了超市,發現某樣商品特價,排隊等候10分鐘。
選購物品的時候,左顧右盼,被琳瑯滿目的商品迷花了眼,浪費10分鐘。
諸如此類,我的時間就這樣被浪費在冗余信息上。
其實,我不過是去超市買兩種水果和一箱牛奶而已。
以此類推,工作中我們需要上網搜索一個關鍵信息,在沖浪的途中,突然彈出一條有意思的新聞。
哎,挺有意思的啊,點進去看一下。
接著又有一條有意思的新聞跳出來,再點進去看一下。
就這樣,10分鐘過去了,我們回過神來想起了那個關鍵信息還沒找到。
多么可愛啊這是。
可如果是生死攸關的時候呢?
打仗之前士兵都要先去上個廁所,就是為了打仗的時候不要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干擾了行動。
喬布斯說,我不是要賺取利潤,而是要改變世界。
所以他能夠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并不斷激勵他的員工。
避免外在干擾很重要的一點是:賦予事件意義。
可以是非生即死的戰役,可以是改變世界的使命,也可以是任何能夠鞭策你行動的口號。
讓這個使命陪伴著你,始終以它為向導,直到完成目標。
并且,我們也會發現:
通過不斷的練習,我們可以把行動力化作一種習慣,使其成為自然而然的行為。
2、內在干擾
我們很容易忽略內在干擾這一項因素。
所謂內在干擾,就是我們內心里面、頭腦里面產生的冗余信息。
拿計算機做比喻,內在干擾就是計算機在運行的時候自動產生了系統數據。
這些數據需要及時的清理,否則會占用內存,影響計算機運行速度。
內在干擾,是我們的頭腦在運行的時候自動產生的信息。比如腦海中突然冒出了梵高的向日葵、吃飯的時候想起了在某家餐廳吃的美味、走在路上回憶兒時的自己等等。
這些內在信息的最大特點是它們與當下僅存在弱關系,對于事件的完成并無助益。
并且,這些信息的產生會干擾我們的思緒。
面臨困境的人,經常會說:我的腦子很亂。
這意味著他的腦中產生了很多冗余信息,這些信息對于解決他的困境并無助益,只會拖延干擾他尋找正確的路徑。
內在干擾除了具體的信息之外,還會以情緒的形式產生。
在面臨困境時,我們通常會有畏懼、退縮、排斥、放棄、依賴等等心理狀態。
這些狀態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嚴重阻礙了理性決策的進行。
對于內在干擾信息,我們可以學習佛教的智慧。
讓這些干擾因素像河流一樣自然的流淌,我們只是看著它,不執著、不留戀。
很快,這些干擾就會消失。
當然,冗余信息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價值,尤其在人際溝通的時候,從多方面傳達信息是必要的。
否則就像星際迷航的斯波克一樣,純粹的邏輯化語言,怎么和人培養感情,怎么談戀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