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煤氣燈下》是不容錯過的電影。而作為一名女性,喬治庫克所導演的《小婦人》、《亂世佳人》、《茶花女》《窈窕淑女》每一部影片所刻化的女性形象和心理都細膩深刻。這部《煤氣燈下》更是讓英格麗 褒曼拿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這部1944年的影片即使今天觀看,依然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而煤氣燈效應也成為了一個代名詞,指一個人通過語言和精神虐待對另一個人進行操控和洗腦的過程。這部片子因為有大量心理暗示和一些心理學知識,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希區柯克的作品,其實是喬治庫克導演的。
影片非常直觀的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原本心智正常,能夠獨立思考的美貌少女,是如何在她宛如拿著心理學圣經的惡魔丈夫的操控下,一步步喪失自我,沒有自尊,情緒失控,最后幾乎崩潰瘋癲的故事。(簡單說,就是一個正常的人,如何被有計劃、有預謀的給逼瘋。)
寶拉是一位孤女,自小沒有父母,被姨媽撫養長大。姨媽是一位著名的歌劇演員,生活優渥,對寶拉如同親生。可是姨媽卻意外遭人謀殺,兇手潛逃,警方也沒有破案。寶拉被送往意大利,一位姨媽的老朋友那里,跟著著名的音樂家瓜帝先生學習歌唱技巧,慈愛的瓜帝先生有意將她培養成一名出色的歌劇演員。
但是,寶拉戀愛了。她愛上的是一位英俊、體貼、有才華的鋼琴師----安東。
她在歌唱時心不在焉,無法投入。被瓜帝老師發現,她告訴老師,她戀愛了,她太快樂了,所以她無法體味歌劇中悲劇的感覺。瓜帝老師卻說:真正的悲劇早已影響了你的生活。
瓜帝老師鼓勵她享受戀愛的甜蜜,向前看。面對安東熱烈的追求和求婚,他們認識了才不到20天,寶拉猶豫了,她提出要獨自旅行,要考慮一下。但是安東哪里會讓她有沉思的機會?她走到哪里,安東就跟到了哪里,并且浪漫、熱烈、體貼。他溫柔的攻勢打消了寶拉所有的疑慮,擁有一個溫暖而甜蜜的家,一個愛自己,自己也愛的丈夫,這對孤女寶拉來說,一段穩定、深情和持久的親密關系是她一直渴望而不得的。
因此她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倫敦,這個曾經留下她痛苦回憶的姨媽舊宅。但自從她住進了這個房子里,一切都變了。
她的首飾、胸針明明放好了,卻總是不翼而飛。但最后卻在其他地方找到,丈夫說是她的記憶力變差了,丈夫每當離家以后,寶拉總會聽到屋頂有奇怪的聲音,像是有人在上方走動。煤氣燈也開始忽明忽暗,她很害怕。但丈夫卻告訴她說,是寶拉疑心生暗鬼,是她的幻覺,她生病了。丈夫也對仆人暗示,說夫人的腦子有點問題。
安東會交給寶拉一些東西,要她收好,但是卻偷偷將這些東西藏起來,再厲聲質問,寶拉究竟把東西藏哪里去了?怎么如此糊涂,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安東就象訓小孩一樣訓斥寶拉,不準她外出,和陌生人接觸,安 心養病,不要外出丟人。同時雇用了耳背的廚師和輕浮、風騷的女傭,經常在仆人面前讓寶拉下不來臺。寶拉感到自己真的記性越來越差,什么事都做不好,連傭人都在嘲諷自己。
而丈夫對她的指責、訓斥和冷漠讓寶拉害怕失去丈夫的愛,她既擔心又痛苦,好幾次,寶拉本能的幾乎已經接近了真相,可是安東對她嚴厲喝斥,她就又乖乖服從了。有時安東也會對她格外體貼,這種時冷時熱,讓人捉摸不定的態度,更讓寶拉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腦子出了問題。
原來這一切都是安東的陰謀,因為他盯上的是寶拉姨媽留給寶拉的財產,還有那些名貴的紅寶石。所以他才一步步接近寶拉,折磨她,將她險些逼瘋。
如今在如此開放的環境下,一個成年人想要控制和精神虐待另一個人,并不容易。但仍然有很多人在忍受著另一半的冷暴力,很多夫妻都在不停的當另一半最出色的差評師,對生活的怨念和壓力都無形的給了另一半,無數家庭悲劇源自于此。
但今天,我想說的卻不是成年人。成年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反擊的能力,我更擔心的是,那些處于煤氣燈效應下的弱小者-------未成年的孩子們。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沉淪在父母的煤氣燈下。
因為親子關系是不平等的,極其不平等。
媽媽可以控制著孩子生存的小世界,她可以決定孩子生活的環境是舒適的還是混亂的。
母親本來是那個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真實性的人,幫助你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穩定性的人,可以幫你學會管理自己情緒的人。
可惜,在養育孩子時,有太多的母親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未曾得到過充裕的母愛和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一個不成熟的母親卻往往是最有可能摧毀孩子真實性和價值感的那個人。
煤氣燈是一種情緒和言語上的虐待。成人本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父母往往會突如其來的對孩子大發脾氣,而我們往往不會對陌生人和老板、同事隨意的發脾氣。因為我們的孩子,沒有反抗能力。
說句不好聽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孩子,還沒有對待陌生人客氣。
如果你不認同這一點,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
你是否認為你的前半生都在為父母而活著?
你是否因為父母無意而偏差的教育方式,對你的評判和認定,讓你對自己有種羞恥感,你壓抑著自己真實的個性,緊張的生活著,向內自我攻擊。
你仿佛已經擁有了完美的生活,但 內心深處卻仍然在渴求著完滿,總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境 界?
你一直努力的想要達成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去完成一個個目標,哪怕明知道是在折磨自己,但卻仍然不曾停下腳步?
孩子對母親的忠誠常常令人震驚。
最近新聞里那個十歲就自殺的小女孩,她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老師不讓我考試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每當看到這樣的社會新聞,我都忍不住的悲憤。
是什么樣的打罵,什么樣的環境讓一個才十歲的幼小生命能夠放棄活下去的勇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父母滿意。
但她沒有反抗的能力,她每天就生活在這樣一種自我憎恨里,她代替著媽媽對自己進行了絞殺。
她認同媽媽所說的,她不是個讓父母省心和滿意的孩子。
所以,她殺死了自己。
我們為什么要處處貶損自己的孩子??!!
只因為他(她)的分數不夠理想?只因為別人的評價不好?只因為我們自己無法對抗這世界的壓力?因為我們的無能,所以轉嫁到孩子身上?
原本每對父母的初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自立自強即可。
但即在養育的過程中,由于外界的種種壓力,我們也在歧途上越奔越遠。
我們打壓他,喝斥他,威脅他,否定他,
孩子沒有體驗到父母給予的愛和快樂,只有無盡的壓抑。
而孩子卻是那樣的愛著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父母。
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不惜扭曲自己的人生,貢獻著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得象祭品一樣。
一個沒能得到父母愛的孩子,是那么的自我憎惡,自我攻擊,自我折磨。
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們活在沖突和矛盾中,因為那么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愛,所以往往更容易被別人利用和傷害。
如果這世界上有純粹的愛,我覺得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但是,我們卻往往更在意別人的意見,別人的評價,卻唯獨看不見自己的孩子。
我們那些不經意的言語、行為,評價、指責,日復一日的,給我們的孩子造成了那么大的傷害。
我并不是指責所有的父母,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曾生活在泥濘中,我們的童年也許未曾得到過完滿的愛。
但是,我們現在有了孩子,我們不妨好好的看看他們,看看他們的優點,看看他們有哪些獨特之處,然后,問問自己:你是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是相信外界的評價?
你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清理好心情,以最平和的心境面對孩子。
讓他感受到你的平和、溫暖和慈愛。
別讓孩子生活在“煤氣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