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眾多的修煉法門里, “感知力”皆是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沒有感知的功夫,人不可能對身心有深入觀察,更談不上與道相應。
體會與訓練感知力的方法頗多,第一步均是從“靜”入手。
靜
就是需要我們把思想安靜下來,而后全然的用身心去感知。若不能入靜,被紛雜的思想和情緒左右局限,就會失去對事物的全面觀察,導致我們陷入執著與迷惑的深淵,不能自在。繼而產生出各種分別和概念,把天真活潑的“良知良能”封鎖得死死。靜定的練習,就像讓遮蔽青天的烏云散開,讓雜念慢慢沉淀下來,全面的觀察我們身心所有的變化,這是第一步的功夫。練太極也正是如此,安靜下來,體會身心內外的變化。
訓練感知力的方法是怎樣的?傳統中兩種經常用的方法:
一種是有對境的感知力訓練
一種是無對境的感知力訓練
有對境的感知力訓練,需要找一個固定的對象,持續去觀察它。為的就是先讓心安定下來。如果思想紛飛,身心混亂,是無法靜定下來做持續深入的觀察,所以需要有對境,把心拴住。這個對象最好是我們常用,比較穩定和經常存在的對境,就像呼吸。人活著都有呼吸,靜下來就會感覺到呼吸的存在。一些印度或中國的修煉體系都會強調用“感知呼吸”這個方法。
感知呼吸的鍛煉有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凈。對于簡單的感知力訓練,前期學習掌握前三個就好。
第一步,“數息”
過程中要觀察小腹呼吸的起伏,而不是觀察鼻子的呼吸。現代人面對的事情紛雜,容易氣往上浮,所以不建議觀察鼻子,容易頭暈。訓練時,每一次吐氣肚子癟進去的時候,數一個數字。一直重復從一數到十,一直到每次呼吸只有數字和呼吸,而沒有其他的雜念。出現雜念和走神,從新開始。過程中能夠做到只有數字沒有雜念,就是初步的成功,代表心的集中力和穩定度,初步可以。這是一個基本功,可以不分時間和場地隨時反復訓練。即便到達高定力的階段,數息訓練也是需要返過來練習一下的。
第二步,“隨息”
隨息,就是放下數字,進入沒有念頭的感知狀態。數字也是念頭,放下數字,只覺知腹部自然的呼吸起伏。可以自己定一個時間,例如三分鐘或更長,當中如果有任何雜念來,就讓它來讓它去。神跑掉了,再拉回來。如果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到相對穩定,就是可以了。做到數息和隨息,這是有對境的初步感知功夫。純然的感覺呼吸和與之帶來的身心各種變化體驗,而沒有雜念,這個我們稱之為感知力。
第三步,“止”
還有第三步就是“止”,通過隨息把心安住于一個對境上面,培養心的定力。
另外一種方法是無對境的感知力訓練。通常來說,面對事情發生,人的思想會專注抓取某一處信息。現在通過訓練,安靜下來,感知身邊所有一切的發生,不去特別關注某一個對境,比如聽到的聲音看到的事情,就讓它同時發生,我們同時觀察一切,讓感知慢慢清明起來。知道所有事情同時間發生,但不專注某一處,這就是更進一步的無對鏡感知力訓練。通過有對境和無對境的訓練,學會離開一切的分別和概念,感知力就變得無比清晰。
如何知道自己在感知當中是否有進步?
很重要一點,人是否松下來。
如果感知力只停留在一個分別對待和認知的狀態,人會緊張不放松。但當身心可以無比放松,到最后感覺到能打破二元對立,與外界呈一體的狀態,這個就是感知力功夫有進步或者方向走對了。
同樣,我們把這個練出來的功夫用到武術上面,把身體變作太極拳或者站樁的對境,用佛家的語言是 “觸受”,身體的覺知,來訓練我們的拳架。這樣我們在拳里的體會會更加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慢慢的感覺到身體外面空間的能量,甚至可以感覺到對方所有的動作,都會非常清晰,而不會被我們的思想蒙蔽住。
這樣一步一步走,就可以明白,為什么太極拳是一個知覺運動。
文章來自
鐘鷹揚 青年武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