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意思是上天要降大任于你,必然先用逆境困境來考驗你的心志,辛勞饑餓來折磨你的身心,如果你有韌性就不會人窮志短,有忍性就會窮且益堅,這些殺不死你的艱難困苦終究會讓你變的更強,會磨練你堅強的意志,增強你的本領。可以看出來孟子是想告訴我們要做大事的人首先要學會忍耐。
北宋大才子蘇軾于《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蘇軾認為立大事者除了具有超世之才,堅韌不拔的意志也是不可或缺的。大禹能治水有功除了他鑿龍門決大河的氣魄,亦有他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的大智慧得至于成功。
老子道德經有云:“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告誡我們,要想做大事就要在小事細節上下功夫才行。解決困難要在事情開始還容易的時候就想辦法,做大事也要從細小處做起,因為困難的事都是由容易的事發展而來,天下大事也是從細小的事積累而起。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巨大,是因為圣人能重視小事,化解難事。可見老子是想告訴我們做大事要從容易下手的小事做起,而且要重視細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上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以為無論是成大事業或是做大學問必經三種境界,這個過程是客觀存在循序漸進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個層次的人擁有望盡天涯路的遠大理想,雖登高望遠,胸有宏圖但知前路漫漫大功非一蹴而就,不免產生一絲惆悵于迷茫,這是第一個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個境界的人已經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跋涉在前往目標的路上,衣帶漸寬終不悔,青山有志不回頭,這是第二個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到這個境界其實已經成功了卻可能沒有意識到而已,重要 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只要努力的方向對了,有恒心立恒志,成功是早晚的事。不要追逐成功,追求卓越,成功自會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