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向溝通到雙向溝通式寫作
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
單向溝通,即表達者發(fā)送信息,收聽者接收信息。
單向溝通,只是信息的發(fā)送與接收,因而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過程簡單,傳播準確性差,且接收者缺乏足夠積極性等特點。
單向溝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軍令。
軍隊強調服從命令,令行禁止,士兵只需要服從并執(zhí)行命令即可,傳播速度快,過程簡單,反而成為了優(yōu)勢。
雙向溝通,雙方既是信息發(fā)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與單向溝通的區(qū)別在于,發(fā)送者與接收者雙方存在互動,彼此接收對方的反饋,因而雖然雙向溝通傳播速度慢,傳播過程復雜,但卻有著傳播準確性強,雙方有積極性的優(yōu)點。
雙向溝通式寫作
平等的姿態(tài),分享的口吻
寫作,常為單向溝通式的產物,即作者表達觀點,讀者接收信息。
寫作者往往陷入說教式寫作中而不自知,所謂說教式,即作者以教育者的姿態(tài)喝口吻指導讀者。
“你應該……”“一定要……”這些說教式的語言,強制性的話語,往往令讀者反感。
《師說》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老師弟子尚且如此,作者與讀者之間更應該是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
人們喜歡分享,討厭被說教。
讀者需要的是一個平等交流的朋友,這個朋友風趣幽默,充滿智慧,每次交流都能給自己帶來新的體悟;而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發(fā)號施令的上司。
記住一點,你是一個分享知識的朋友,而不是說教的老師,作者沒有智力優(yōu)越感時,才能給讀者創(chuàng)造閱讀愉悅感。
讀者對象感,聊天的感覺
閱讀一本好書,就如和一位好友交談。一篇好文章亦是如此,如與一位和藹的長者交談。
沒有對象感,沒有聊天感,若僅僅只是傳遞信息,則會使文章顯得枯燥乏味。
知識科普類的文章,既需要科普專業(yè)的知識內容,同時也需要兼顧讀者的閱讀體驗,避免成為一篇有用但無趣的說明書。
“理財投資的年化利率約為4%,通脹率是5%”,這樣的文字描述是報告,有的只是一連串冷冰冰的數(shù)字;
換一種表達方式,“相比較于5%的通脹率,年化利率只有4%,這意味著你費盡心力選擇的理財產品,不僅未創(chuàng)造收益,就能本金都沒有保住。”
寫作的時候,時刻想著對面有個人,你在跟他講話,按照這個標準去寫作。
引用數(shù)據(jù)和科學觀點時,輔以案例說明,這樣既論證了觀點和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也豐富文章的趣味性,增加可讀性。
寫作過程中注重調動讀者
雙向溝通式寫作注重于讀者形成互動,制造雙向溝通的氛圍,便是要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調動讀者,讓他跟你一起思考。
一個技巧就是,時不時提問一下,賣個關子,讓讀者思考一下,
提問這種方式,本身就可以把信息從傳遞式的寫作,變成探討交互式寫作。
注重接收的準確而非表達的準確
目的性寫作,讓我們明白,寫作是為了一個核心目標。
而達成目標的前提,是讀者完整接收信息。
一個技巧就是反問法,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反問幾個問題,
“這樣的表達方式,讀者好理解嗎?”
“是不是應該再多寫點背景信息”
“是否還有一些不夠普適的行業(yè)用語”
“這個概念講得夠通俗么”
通過反問,重新回過頭思考,文章是否做到了通俗易懂。
溝通的層次
溝通可以劃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表達準確,這是基本的前提,傳遞信息,邏輯清晰,有理有據(jù);
第二層是接收準確,接收信息,清楚明白
第三層是達成目的,溝通有效,心想事成。
目標達成是有效溝通的結果,只有信息傳遞準確,接收準確,目標才有可能達成。溝通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溝通是為了達成某個結果,只有目的達成了,才算是有效地溝通。
第四層是讓對方愉悅,即不僅達成目的,還讓對方心甘情愿。
總結一下,寫作從形式上是單向溝通,但我們要嘗試從雙向溝通去寫作,以平等姿態(tài),避免說教式的訓導;營造朋友聊天,分享心得的氛圍;與讀者“一問一答”增強互動;兼顧傳播和接收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