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冬天,我的第一反應不是蒼勁的樹枝,不是皚皚白雪,不是枯黃的野草,不是街頭巷尾背著背簍握著短枝臘梅的中年男子,也不是新年來臨的鞭炮聲,而是媽媽溫暖的手,冬日陽光下迎風飄揚的白被子,媽媽廚房的臘香味和著不遠處陣陣傳來的爆米花機器的轟鳴聲……
小時候,媽媽忙農活,放學后的我和妹妹,總是在房前屋后朝著地里呼喚媽媽,媽媽應著,或是讓我們回家做作業,或是讓我們和小朋友們玩一會兒,偶爾也會讓我們到地里給她當個小幫手……總是要待到天色黑漆漆的時候,媽媽才會扛著鋤頭擔著擔子或者背著重重的糧草回到家。
回到家的媽媽也陪不倒我們,她要忙著為我們準備晚飯要收拾家里。為了和媽媽多呆會兒,我和妹妹做完作業會在廚房圍著媽媽,一邊幫她放些柴火,一邊給她擺一些學校的趣事,而媽媽,不管多忙,總是熱情的應著。晚飯是我們娘仨最溫馨的時刻,一邊吃飯一邊聊趣事,一塊肉總會從媽媽的筷里傳到我和妹妹的碗里再傳到媽媽的碗里再到我們的碗里,誰都舍不得自己吃誰都想讓對方吃。
晚飯后我們瞌睡了,媽媽還沒忙完,我們舍不得離開媽媽,就會爬在媽媽身邊的長凳上躺下,一邊和媽媽說著話,一邊就睡著了,直到媽媽忙完,才把我和妹妹抱到床上去,而我在睡意朦朧中,也能清晰地感知到媽媽正在用溫暖的手撫摸著我冰涼的腳……
清晨,天蒙蒙亮,被媽媽喚醒,我們睡眼惺松地吃完早飯,草草和媽媽告別,就慌慌忙忙趕路上學。雨天,擔心道路泥濘我們會摔倒,媽媽會將我們送出小路,目送我們走到公路上才會轉身回去。
這是童年時我們和媽媽的日常。媽媽的忙祿和我們對媽媽的依戀是最深的記憶。兒時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媽媽能夠不那么忙,能夠多陪陪我們。總是要等到過新年,媽媽會為自己放幾天假,全天候地陪著我們。一般會從過小年開始,媽媽會帶著我們房前屋后打掃衛生,把家里打掃得窗明幾凈。會提前預留幾天的米湯,用來漿洗被子。會拾來柏椏在屋后架個小灶,烘烤臘肉和豆腐塊,臘香會飄滿整個屋子。會讓我和妹妹拿著家里的大米和玉米和兩毛錢去到走街串戶的老師傅那里換米炮和玉米炮。會找來河砂在老歷臘月二十八的晚上為我們炒花生胡豆,那個晚上,我和妹妹圍著媽媽,一邊嘗著剛炒出來的年貨一邊歡喜雀躍,而被火光映照著的媽媽也是笑靨如花。過新年了,媽媽會為我和妹妹穿上新花襖,帶著我們走親訪友,而我們也可以安心地呆在媽媽身邊,一刻也不離開……
這樣的幸福時光一般會維持到正月初八左右,往后,媽媽的作息又會慢慢恢復到日常,留給我和妹妹一年的期待……
而今,媽媽因病離開我們已經六年多了,每到冬天,兒時的記憶都會在我腦海里盤旋,那樣溫暖而倉涼。如今的我,依然依戀媽媽,卻再也期盼不來媽媽的陪伴,只有對媽媽深深的思念成為了我新的冬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