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相當一部分教師,“以本為本”的意識是十分頑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當圣經來使用,認為書上有什么我就講什么,書上怎么寫我就怎么寫,寫進書本的都是正確的,他不會把書本的知識經過自己的處理,合理運用到生活中,以致在殯葬的時候出現了這場鬧劇。我們現在有些教師也把自己束縛在教材中,對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掰開揉碎,繁講細致,生怕有點遺漏,認為只要把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即可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單調、沉悶。
現代課程理論強調的是教科書與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與教學環境構成復雜開放的系統,因此教材是實施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課改的精神告訴我們,教材應具有開放性和彈性,有利于學生改變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收集資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反思等,從而實現其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這些新的課程理念是許我們重新認識教材的“法定”性質,只強調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必須沖破教材的禁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僅僅是教教材,應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淪落為教材的奴隸,既要運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憑借教材又不依賴教材。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聽到朋友的夫人,責罵拆表的孩子之后,連連搖頭說:“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他親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領出來,帶到修表店,看師傅修表。陶行知對那位夫人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1元6角錢是學費,在鐘表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工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由此看出只有將生活這本教材靈活的運用好,并將書本知識融匯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觀的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要敏銳的觀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內容、時代的“活水”來充實豐富教材。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教師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就應具備課程改革的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其實課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包括學生的經驗,生活的環境,教學設備設施,自然和社會資源,網絡資源等等。只要我們留意生活、敏銳觀察、豐富的生活積累,將成為我們教學中信手拈來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只要我們摒棄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觀念,增強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為神奇,使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價值,得到超水平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