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暴露年齡的話,我小時候沒上過幼兒園,學前班也沒上過。像我這種不知道幼兒園大門朝哪開的人來說說幼兒園的事兒,似乎有點班門弄斧了。
不過還是要說說,我家孩子明年也該上幼兒園了。
作為家長,誰愿意看到自家孩子被推搡,被打罵,被虐待,但是幼兒園虐童事件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這幾天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幼兒園猥褻幼童事件,扎堆報道,扎的人心慌,看的人心焦,總有隱隱的擔憂。
大家都在憤慨的批評幼兒園水平如何如何,師德如何如何,監管如何如何,懲罰措施如何如何,這些固然是亟待加強和完善的地方。然而正如攝像頭再多,也有盲區的道理一樣,幼兒園虐童的盲區還有可能在哪里呢?我覺得在于孩子的沉默。
孩子天真爛漫,本該是童言無忌的年齡。但是虐童的幼兒園老師,會采取恐嚇,威脅,哄騙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害怕,不會主動訴說,家長問也不敢告訴家長。
從童言無忌變成童言有忌,仔細想想,除了虐童老師的品德問題,一些家長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吧。
好好回憶一下,我們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這樣說——
“快把雞蛋吃了,不吃雞蛋的小孩,老師不讓上幼兒園。”
“別哭了,老師不喜歡愛哭的小孩。”
……
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這么說——
“老師不讓這么做。”
“老師說這么做不對。”
……
看出來了吧,這里的關鍵詞都是“老師”。這無形中在孩子內心樹立了一個標桿人物和權威形象——老師,老師說什么都對,要聽老師的話,老師才會喜歡你。這樣一來,孩子可以不遵父母之命,卻不能不聽老師的話。
長此以往,孩子習慣了無限仰視老師,無條件服從老師,可能會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了主見,不敢犯錯,失去了創造力。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去掉這種心理暗示,讓孩子跟任何人都能平等對話,不能居高臨下,也不要低人一等。教育孩子敢于說真話,不要對家長隱瞞什么,讓孩子知道最愛他(她)的人永遠是爸爸媽媽。
跟孩子做朋友,每天引導孩子聊聊幼兒園一天的經歷,聊聊孩子的同學和老師,不知不覺間,就能從孩子的話語、情緒、行為中看出端倪。
如果你是一個全職媽媽或爸爸,完全可以不用讓孩子上幼兒園,你完全可以帶給孩子快樂的知識,快樂的童年,快樂的記憶。而且你還能保證,絕不會有虐童事件。但是這有點癡人說夢,幾乎是不現實的。
一群小孩一起玩,總會遇到不對路的小孩,一個強勢不懂事,另一個必然受委屈。
有一次,我家孩子出去玩,一個小哥哥就攔在孩子前面不讓玩,連續攔了兩次,我也不好說什么。為了避免沖突,我就引開孩子去別處玩。但這事兒在孩子心里留下了陰影,晚上回到家又提起來,有點委屈。
我就這么告訴她:“那個不是小哥哥,是小弟弟,只是個子高,他還不懂事,所以會攔著你,我們比他大,別跟他一般見識。”孩子聽了,心頭豁然開朗,再不糾結了,嘴里一邊說著小弟弟還小呢,一邊開心的玩去了。
但是,如果我換個說法:“那個小哥哥個子大,愛欺負小朋友,以后別跟他玩,見到他躲遠點兒。”這就給孩子設置了一個兇神惡煞的形象,種下了心靈不安的因子,以后見到個子大的小朋友可能就會有點怵,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敢溝通,膽小怕事。
我覺得孩子做的很好,有委屈不藏著掖著,說給我們聽,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化解孩子心里的疙瘩。
在幼兒園遇到了不平事也一樣,能大膽發聲,能及時告訴家長,就不會再頻繁出現幼兒園虐童事件了。
讓這些看不見的盲區,通過孩子的嘴說出來。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