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3歲的小男孩被家里人攙扶著走出網吧。他面黃肌瘦,雙目無神,腳潰爛發膿都沒有感覺。他已經泡在網吧21天了,終日與游戲為伴,餓了就吃點泡面,累了就趴在電腦上睡。好像神經已經麻木,腳上傳來的疼痛一點都沒有引起自己的重視?;蛟S在他心里,寧可被截肢也不要離開游戲。
游戲真的是個很特別的存在。
當一個人沉迷于游戲的時候,完全不需要獎勵懲罰,有的時候還顧不上吃飯喝水,甚至危及生命也滿不在乎。
我也有過玩游戲的經歷。
還記得那是小學5年級的時候,《仙劍奇俠傳》風靡一時。我表姐家有電腦,裝了這款游戲,我一上手就入迷了。我被它精美的動畫和特效深深吸引,也為他生動有趣的劇情著迷。為了玩游戲,我每個周末都找借口去我表姐家,一直玩到深夜1-2點才肯罷休。
很奇怪,玩游戲的時候為什么就不需要別人在旁邊威逼利誘,強迫我們玩下去呢?
我認為,它就是調動了我們發自內心要把事情做好的內在驅動力。
如何才能調動內在驅動力呢?
《驅動力》一書給了我們3個方法。
第一,自主。你能對自己做的事情做主。比如做什么事?什么時候做?在哪做?怎么做?都由自己說了算。
玩游戲是自己想去玩的,什么時候玩,玩多久,和誰一起玩都可以自己做主。比起學習和工作要有趣的多,學習和工作規定了時間和內容,你要學好做好就要按規矩來。
凡事都被人安排好了,牽著鼻子走,就沒多大的意思。
第二,專精。專精從創造“心流”開始。心流就是一個人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種心理狀態。
玩《仙劍》的時候,太容易打的怪沒意思,我就不會在那個場景多留。有些迷宮很復雜,老是走不到盡頭一直在里面繞來繞去,又想放棄。一旦我找到了老怪,打贏了它,在迷宮里不耐煩的情緒一下子就會被成功的情緒替代。這時,我會既緊張又興奮,又想繼續玩下去了。
游戲設置的時候難度沒有太難,就算老怪打不過,在周圍打打小怪升個級就能打贏。這就創造了“心流”讓我們全身心投入其中。
我們在學習或工作的時候,特別是做重復性工作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創造“心流”,給原本枯燥無味的事情增加一些樂趣。
或者,將一個看似很難的任務化解成一個個小任務,一點一點的攻破。
第三,目標。我們一直在說,做什么事都要有個目標。有了目標才不會像個無頭蒼蠅到處亂轉。
制定目標的時候,小而具體,比自己的現狀稍稍提高一點要求,而且是要發自內心的目標。
比如DISC翻轉課堂的分享主題我想定“用DISC讀懂我自己”,我對自己的事情是比較了解的,但是我的目標可以再稍稍高一些,提煉出一個普適方法,讓其他人都能受益。一方面,讓自己的課程可以變得有意義一些,對他人有幫助。一方面,讓自己的格局再擴大一些,把“我自己”擴大到“跟我有相同困惑的大家自己”,提升我提煉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