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

從眾

人們?nèi)绻胍l(fā)展自己的才能,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有一定的個性而不是與大家保持一致,如果我們太過于在乎外界的看法,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個人的發(fā)展和成就。有個性很重要,但是從眾則是一件更簡單的事情,在這里我們學習下從眾的心理學依據(jù)。

提及從眾,可以了解阿希的從眾實驗。阿希從眾實驗

阿希對從眾的被試也作了訪談,歸納出從眾的情況有三種:

  • 被試確實把他人的反應作為參考框架,觀察上就錯了,發(fā)生了知覺歪曲
  • 被試意識到自己看到的與他人不同,但認為多數(shù)人總比自己正確些,發(fā)生了判斷歪曲
  • 被試明知其他人都錯了,卻跟著作出了錯誤反應,發(fā)生了行為歪曲

影響從眾的因素

  • 一致性:多數(shù)人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個做出了不一致的答案,那一個人遵從壓力做出錯誤選擇的可能性就會低很多。
  • 表態(tài):如果在群體前已經(jīng)事先表態(tài)自己的判斷,那么自己后續(xù)很可能就不從眾,堅持自己的判斷。
  • 個體與文化:低自尊的人更容易屈服群體壓力。
  • 施加壓力的群體:如果要從眾的群體由專家,權(quán)威組成,對我們的影響也更大

從眾的原因

  • 基于信息: 有時候我們不確定怎么做才是合適的,只好遵從他人的行為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融入新環(huán)境,不確定要不要隨地丟垃圾,看著別人做自己也做了。
    • 一個有趣的實驗是給實驗人員注射某種引起生理興奮的激素,但是實驗者不知道會有生理反應的癥狀,當這些人開始起生理反應的時候。 如果有其他人說自己也注射了這種激素,并且表現(xiàn)的興高采烈,精力旺盛,那么實驗人員也會有這種表現(xiàn)。相反,如果一些人故意表現(xiàn)的比較暴躁,那么實驗人員也跟著更加的暴躁憤怒。當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生理反應時,根據(jù)環(huán)境,人們可以解釋為憤怒或者欣喜
  • 基于獎懲:有時候不是因為信息,而是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有懲罰,遵紀守法,迫于可能會被群體排斥的壓力做出和大家一樣的選擇。

從眾的分類

把人們被社會影響導致的從眾行為繼續(xù)細分為:依從,認同,內(nèi)化。

  • 依從: 人們?yōu)榱双@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做出的行為。 一旦脫離了獎懲,我們便不會繼續(xù)做出從眾時的行為。
  • 認同:因個體希望與影響者保持一致,而堆社會影響產(chǎn)生的某種反應,比如我們崇拜自己的偶像,會做出和自己偶像一樣的行為。
  • 內(nèi)化:將某種價值或信念融入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

如果在依從時,個體發(fā)現(xiàn)自己的依從行為及其后果令人滿意,值得把它繼續(xù)下去,那么,即使最初引起依從行為的原因(獎懲)已不存在,依從行為仍會持續(xù)下去,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第二獲得(second gain)。在行為矯正療法中,人們試圖通過系統(tǒng)的懲罰或獎勵、或者既獎勵又懲罰來消除那些不良的行為或適應不良行為。例如,這種技術(shù)已被用于幫助人們戒煙的各種手段當中。當一個人開始通常的吸煙程式時(點煙,抽煙,將煙吸入肺中等等),向他們施以一系列痛苦的電擊。經(jīng)過幾次實驗,個體就會拒絕抽煙。不過,這種方法很容易失敗,因為人們很容易注意到實驗情景與外部世界的區(qū)別:他們意識到在實驗情景外吸煙不會受到電擊。因而,以后當他開始點煙時,雖然可能心有余悸,但因為顯然不會受到電擊,慢慢他的焦慮就消退了。因此,許多人在經(jīng)過這種形式的短暫戒煙后,最終在缺乏電擊的環(huán)境中再度吸煙。那為什么有些人在經(jīng)過行為治療后會停止吸煙呢?

這里關(guān)鍵在于:一旦個體被強迫產(chǎn)生依從行為,幾天沒有吸煙,在這期間有可能產(chǎn)生新的發(fā)現(xiàn)。例如:一個人以前認為,自己多少年來每日清晨醒來時的猛烈干咳和口干舌燥,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戒煙幾天以后,喉頭清爽、口不發(fā)干、非常舒服。

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

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盲從,有主見,有理性。

實現(xiàn)真正的有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持續(xù)的任務,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但是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優(yōu)秀的思考者,就必須要承擔著項任務。

大眾傳播、宣傳與說服

大眾傳播一直存成,報紙,電視,以及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過去電視的內(nèi)容很少,我們只會受到幾個基本的節(jié)目影響,如今各種各樣的內(nèi)容出現(xiàn),選擇變多了,被影響的點也不一樣了。

打開一本書,觀看一個短視頻,總有人在說服我們,去購買某東西,去XXX。新聞的片面性,娛樂性,迎合我們的興趣,一定程度讓干擾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大眾媒體影響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對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反應方式。

媒體感染:一件事情發(fā)生,被新聞報道之后,隨后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類似的新聞。 新聞播報了一個自殺的記錄,隨后幾周自殺增長了很多。很可能是因為這類報道觸發(fā)了盲目性的模仿自殺。 媒體報道的重點有可訥訥個決定隨后發(fā)生的事件。

說服的兩種路徑

說服可以倡導和平,也可以煽動仇恨;可以啟蒙,也可以欺騙,說服的力量非常強大。

說服無處不在,當我們認可它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教育”。

人們在說服時存在兩種基本路徑:大部分說服都包含這兩種成分

  • 中心說服,中心路徑:權(quán)衡觀點,考察事實與論據(jù),系統(tǒng)系統(tǒng),做出選擇
  • 邊緣說服,邊緣路徑:太過忙碌,沒時間推敲,沒有深思熟慮,更喜歡熟悉的表達方式。
image-20201001094336374

說服的障礙:從說服一個人到讓一個人行為上有所改變,我們需要客服的障礙,不是要記住信息本身,而是記住自己做出反應時的想法。

image-20201001093508817

我們的觀點容易受可靠而且值得信任的人的影響;
如果宣傳者的態(tài)度明顯地背離其自身利益,他(或她)的可信度(和宣傳效度)就會增加;
如果宣傳者看起來沒有試圖影響我們的意見,他的可信性會增加。
如果我們喜歡或者認同某個人,那么在不太重要的觀點時和行為上,他們會對我們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及時他們明顯的影響我們(比如做廣告),我們也仍然會接受影響。

說服的側(cè)重點,會影響說服力:

  • 如果說服的主題是主觀偏好:價值觀,品悟,生活方式,那么說服的人與說服者相似會更有效果。
  • 如果說服的主題是客觀事實:不相似的人的說服能增強其信心。

宣傳與說服力

不同的宣傳方式在說服力上有不同的差異,本書提供了幾個最常見與最重要的方式進行說明:

  • 在宣傳一件事情上,是理性更有說服力還是感性更有說服力?
  • 大多數(shù)時候,理性和感性的區(qū)分比較困難,但是有一種更容易的案例,是讓接受者輕微恐懼好?還是嚇的半死更有效果呢?
  • 實驗:實驗組人員展示高速公路中因為事故導致的殘肢斷臂,鮮血淋漓。 對照組人員僅僅展示被撞彎的護欄,以及導致的保險費,被吊銷駕照的可能性。
  • 實驗結(jié)果:一個人受到的驚嚇越大,越可能采取積極的行動,但過強的驚嚇會有抑制效果,基本不再行動。驚嚇要配合具體的事后指導行為效果更好。
    • 自尊水平高的人,最可能被巨大的驚嚇打動。自尊水平低的人,最少采取行動
    • 進行驚嚇時如果有具體的指導,可以更容易讓人行動起來。如果沒有具體指導,人們也很少有效果。
  • 人們更容易受到個體體驗的宣傳影響?還是更容易受到大量清晰的證據(jù)支持的宣傳影響?
    • 生活案例:在買一輛車的時候,我們根據(jù)1000個用戶的樣本得出結(jié)論,可以買這輛車,但是如果一位朋友說另外一個樣本關(guān)于這兩車的不好。這個時候樣本案例增加到了1001人,但是你還會買這輛車嗎?
    • 大多數(shù)人更容易受到清晰,形象,生動的個別案例影響。
  • 宣傳應該只呈現(xiàn)單方面的觀點,還是同時呈現(xiàn)反對的觀點?
    • 接受者的群體知識面越廣,則需要兩方面(相反)的觀點才能說服。
    • 接受者最初的立場如果是反對的,那么最好呈現(xiàn)出相反的觀點。對于支持者,單方面觀點比兩方面呈現(xiàn)會好一點。
  • 觀點的呈現(xiàn)次序是否會影響說服效果?
    • 實驗:總統(tǒng)發(fā)表演講來說服群眾,兩個宣講,到底是先說好,還是后說好?
    • 第一個宣傳與第二個宣傳相隔時間的長短;如果兩個宣傳之間的時間間隔極短,抑制作用(干擾作用)最大;第一個宣傳對第二個宣傳的學習造成了極大的干擾,首因效應發(fā)揮作用,第一位講演人將處于優(yōu)勢。 時間間隔短但是決定周期長,首因效果
    • 第二個宣傳結(jié)束時與聽眾作出最后決定時的相隔時間的長短。如果聽眾在聽完第二個宣傳后必須立即作出決定,近因效應最大,近因效應發(fā)揮作用。 決定周期長,如果立刻要做決定,那么近因效果
  • 接受宣傳的人最初觀點與想要宣傳觀點之間的差異,會影響宣傳的說服力嗎?
    • 觀點的差異越大,受試者的不適程度越大,受眾減少不適的方法至少有四種:1. 改變自己的觀點;2. 改變宣傳者改變觀點;3. 通過尋找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來尋求對自己最初觀點的支持,而無視宣傳者的宣傳;4. 貶低宣傳者──把宣傳者看做是愚蠢的、不道德的從而使其觀點無效。
    • 當觀點差異比較大時,需要更高可信度的人進行說服。

社會認知

我們大多數(shù)人,停留在“知道”很多并不正確的事情上,我們的思考也是不理性的。但通過準確的有用的信息和擁有處理信息的時間資源,也可以保持理性的思考,但是關(guān)于這兩個因素上:

  • 準確的信息:我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細節(jié),可能被個人看法干擾,可能是從廣告員哪里聽說的,可能只在有限的條件下了解的..
  • 足夠的資源:我們不可能對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深入細致的分析,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密集,每天要做出無數(shù)決定的環(huán)境中,有的決定無關(guān)緊要,有的看上去無關(guān)緊要但會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我們不可能對所做的沒一項決定,都進行深入的思考。

我們是認知吝嗇者,盡力保存自己的認知能量,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減輕我們的認知負擔,或者過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尋找更多的信息;或者感覺到差不多了,愿意接受一種不太完美的選擇。 我們會喜歡走捷徑。

也許我們不是那么的理性,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必定要歪曲事實,一旦我們了解了人類大腦的一些局限和常見的偏見,我們有可能進行更好的思考和做出更聰明的決定。

背景對社會判斷的影響

社會背景——事物呈現(xiàn)或者被表述的方式——如何影響我們對人的判斷。

  • 參照點與對比效應: 選擇不同的比較物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背景下,認知對象和其他各種選擇可能看上去更好或者更差。
  • 啟動與易接受性形成(想法被激活):我們?nèi)绾谓忉屖录Q于我們當前所考慮的事情。比如在紅樓夢的評價上,易學家看到了“淺”;道學家看到的是“淫”;理學家看到的是“逆”;哲學家看到的是“亂”;韻律學者看到的是“混”;文學家看到的是“滿”;社會學家看到的是“短”。
    • 大眾媒體不能成功的告訴人們該怎么樣去思考,但是卻能夠成功的告訴我們該思考什么,在不同的人看來,世界是不同的,這取決于文章的作者,記者,編輯和出版商繪制的是什么樣的思考路徑。
    • 日常刷知乎抖音,零碎的信息就會導致人們沒有集中的思考,也許是不知道自己該思考什么,所以才去看這些東西,讓自己好像有點思考。
  • 為決策設置框架:在選擇方案上措辭的簡單調(diào)整,都會導致人們產(chǎn)生變化。關(guān)于預防乳腺癌上,分發(fā)三個小冊子:大量的邀請以及具體做法,描述做這件事的正面效果和論據(jù),描述這件事的負面效果和論據(jù)。 最后發(fā)現(xiàn),那些受到負面效果的小冊子更可能進行乳房自檢。 在中文漢語中:朝三暮四 也是對這個理論的很好解釋
  • 呈現(xiàn)信息的方式:最先出現(xiàn)的是什么?呈現(xiàn)信息的總量
    • 人們在做一個困難的決定時,經(jīng)常會聽到的一個詞是:“要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就好了”,盡管有時候擁有足夠的信息可能有幫助,但也可能通過稀釋效應 改變我們隊事物的感知和評價。 中性或者無關(guān)的信息弱化判斷或者印象的趨勢。

便捷式判斷

每天我們要面臨大量的信息,而堆這些信息理解和處理的一種途徑就是便捷式判斷,幾乎不需要思考,只需要選擇特定的規(guī)則,直接解決手中的問題,與系統(tǒng)思考形成鮮明的對比。

代表性便捷式判斷:我們關(guān)注的認知對象與另外一個認知對象有相似性,并判斷第一個對象與第二個對象一樣。 一般質(zhì)量高的商品價格也高,如果某個東西價格貴,我們便推斷它的確很好,但是高價格并不一定代表高質(zhì)量。

易得性便捷式判斷:根據(jù)我們?nèi)菀椎玫降膶嵗龀鼍唧w的判斷,死于鯊魚襲擊的多還是死于墜機的多? 由于報道,人們對這類事務印象更深,因此會得出錯誤的答案,如死于鯊魚襲擊的人更多。

態(tài)度便捷式判斷:對人的良好或者不好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到我們對這個人的推測和期望

什么情況下人們會使用便捷式判斷?

  • 對某個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仔細思考
  • 接受了過多的信息,以致于不可能全部處理這些信息
  • 權(quán)衡的問題并不重要,不屑于對它進行思考
  • 可用的信息太少時

分類與社會定型

分類的一個重要后果是會喚起特定的信息或者定型來指導我們的預期。比如大學教授,交際花,種族主義者,一旦用這些對某個人進行分類,我們就把接下來的互動建立在定型的基礎之上。

虛假關(guān)聯(lián),我們常常感到我們認為兩個實體之間的關(guān)系應該存在某種聯(lián)系,但事實上并不存在。

內(nèi)群體-外群體效應:對人們進行分類的最常見方式是,“我的群體”與“不屬于我的群體”。 偏愛自己的群體,“我的更好”,對外部群體則使用標簽化來看待。

重構(gòu)性記憶

記憶是一個重構(gòu)的過程, 記憶不是錄像帶,而是要對零零碎碎的真實事件加以過濾和改造,這一過程依據(jù):“我們認為可能是發(fā)生了什么,我們認為應該發(fā)生了什么,以及我們希望發(fā)生了什么”。 參考《羅生門》《記憶碎片》電影。

引導型提問不僅可以影響對事實的判斷,而且可以影響人們對事情的記憶。

一項實驗中,讓被試看到一套描述汽車與行人相撞的幻燈片。在一張關(guān)鍵的幻燈片中,一輛綠色的汽車從事故現(xiàn)場駛過,看過幻燈片后,實驗者被提問:

  • 實驗組問題:事故現(xiàn)場駛過的那輛藍色車頂是否有滑雪架?
  • 對照組問題:事故現(xiàn)場駛過的那輛車頂是否有滑雪架?

那些被問到藍色汽車的被試,更可能聲稱他們看到的是一輛藍色汽車,一個簡單的問題改變了他們的記憶。

自傳式記憶

當記憶內(nèi)容是突發(fā)式的時候,我們會重構(gòu)記憶,當發(fā)生的是一些持久的事物,比如個人的經(jīng)歷,情況如何呢?

我們不可能記住每個細節(jié),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記憶也會出現(xiàn)嚴重的修改與歪曲, 我們的記憶會適應自己對自己的總體印象,假如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福的,而且父母的態(tài)度很冷淡,那么童年里偏離這一印象的事件會越來越難以回憶起來, 然后我們的記憶越來越一致,也更加不準確。

認知的保守性

假設你在一間黑屋子里看一幅類似照片的圖形。畫面模糊不清以至于無法辨別出畫的是什么。焦距不斷調(diào)整,直到圖形變得只有一點模糊,這時來讓你猜出畫的是什么。如果你與參加這個實驗的大多數(shù)實驗者一樣,你有二十五%的可能性是正確的。但假設一上來就讓你看這幅稍微有些模糊的照片,而不是讓你慢慢地調(diào)焦,你猜中的概率會更大還是會更小呢?猛一看起來,似乎你的準確率會下降,因為你看照片的時間更短。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即使你看照片的時間更短,如果不讓你逐漸聚焦,大約有七十五%的時候你會猜中──準確率提高了三倍。這是怎么回事兒呢?這個實驗的結(jié)果解釋了什么是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人們對最初的假設和觀念具有尋求確認的傾向。當畫面非常模糊時,大多數(shù)人會猜測它可能是什么──看起來像冰淇淋卷;不,是一匹后腿抬起的馬;不,是埃菲爾鐵塔。我們有一種堅持最初的猜測的傾向;然后這些猜測會干擾我們解釋這幅稍微有些模糊的圖畫的能力。

我們會盡力保護已經(jīng)形成的認知,去維護我們先前存在的知識,信念,態(tài)度和定型。在第一次獲取信息時的信息影響是巨大的,在形成判斷時容易使用過去的分類,有時會采用便捷式判斷。

堤防那些試圖影響你對情景加以分類和界定的定型,有許多途徑可以對某個人或者事情進行界定和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一個人或者事件,就不會依靠唯一的分類方式。

態(tài)度和信念如何指導行動

人的態(tài)度和我們的行為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理查.拉皮埃爾進行了一個研究態(tài)度─行為關(guān)系的經(jīng)典實驗。與現(xiàn)在相比,那時的美國對有色人種的偏見更不加遮攔、更明目張膽。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人、西班牙裔人或非洲裔人被禁止進入公廁、使用盥洗室和餐廳以及住宿。一九三三年,拉皮埃爾接觸了一百二十八個飯店和餐館的經(jīng)營者,通過問他們“你會接受中國人作為你們的顧客嗎?”來評定他們對中國人的態(tài)度。九十%的人問答道,“不!”。然而,當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真的出現(xiàn)時,拉皮埃爾發(fā)現(xiàn)只有一處拒絕向他們提供住宿或其他服務。經(jīng)營者對于中國人的態(tài)度沒有預測到他們的實際行為。

態(tài)度和行為之間并不存在很強的相關(guān)性。

我們具有一種傾向,將個體的行為歸因與個人的特征,而不是來自環(huán)境的力量。例如:XX沒有完成作業(yè),我們會回答他懶或者笨,而忽略了學校過于擁擠,學習環(huán)境差等因素。人們會對某種與特定行為類似的屬性或特質(zhì),來對這個人的行為進行解釋。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行動者傾向于將自己的行為歸因為情景因素,而觀察者傾向于將同樣的行為歸因為穩(wěn)定的人格素質(zhì)。

自我辯護

認知失調(diào)是一種緊張沖突的狀態(tài),無論何時只要某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不一致的兩種認知,就會出現(xiàn)這種狀態(tài)。由于認知失調(diào)帶來的不愉快,人們會有目的的減少他,這一過程與人們口渴去喝水來減少這種口渴感是類似的,只是這里驅(qū)動我們的是認知的不適,而不是生理上的需求。

加入一個吸煙的人閱讀了醫(yī)學報告,證明了吸煙有害健康,那么這個吸煙的人可能會產(chǎn)生失調(diào),減少失調(diào)最有效的辦法是戒煙,這樣:“我不吸煙”與“吸煙有害健康”就可以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戒煙很難,我們就會在另外一個認知“吸煙有害健康”上想辦法。

讓自己相信吸煙其實沒有那么有害,比如實驗證據(jù)不具備結(jié)論性,聰明人也吸煙,大家都在吸等等,最后就會逐漸相信吸煙是一種重要而極其享受性的活動。實際上,他成功的構(gòu)建了一種新的態(tài)度或者改變了原有的態(tài)度

那些進戒煙診所的重度吸煙者,在戒煙一段時間后,隨后又回歸到吸煙的狀態(tài),再次成為重度吸煙者,結(jié)果是他們成功的降低了吸煙危害程度的認識。

減少失調(diào)

減少失調(diào)的行為是“非理性的”,會阻止我們?nèi)チ私庖恍┲匾氖聦崳蛘叻恋K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真實途徑。但另外一方面,減少失調(diào)是一種自我防衛(wèi)行為,可以讓自己維持在積極的形象。

人們在處理信息時,一般會采取與原本所確信的觀點相符合的方式,對信息加以歪曲:

從斯坦福大學找一些學生,部分支持死性,部分反對死性。然后讓他們研讀兩篇論文,論文討論的是死刑是否可能震懾暴力犯罪。另一項則沒有證實。

再看完材料之后,兩組學生的看法不僅沒有解決,而且分歧更加明顯了,根據(jù)失調(diào)理論,他們會對證實自己看法的那篇論文熟記在心,而堆不能證實自己觀點的概念或者方法進行拒絕。

那些篤定某些觀點的人幾乎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方式去對事務進行觀察。

不充分理由心理

一般我們在做了決策之后,會改變自己對原有決定的態(tài)度,來減少失調(diào)。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改變態(tài)度的情景減少失調(diào),比如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講一些自己不相信的事情。

通常我們有兩種方式來說服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

  • 外部理由:我這樣做是為了某人好,我這樣做有獎勵,我這樣做是因為不然被懲罰。 被外力強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內(nèi)部理由:這件事其實也沒那么糟,我聽喜歡這件事的,這件事其實怎么做都可以,態(tài)度逐漸軟化。

人們在說謊的時候,如果沒有充分的外部理由進行辯護,那么就會從內(nèi)部說服自己相信謊言。

有一個經(jīng)典實驗。研究者請大學生進行一項非常單調(diào)的、重復性的工作:(一)把線軸裝入盤子中,裝滿后倒出來,再重新裝滿盤子,循環(huán)往復。(二)把一排排螺絲擰進一/四,然后倒回來再擰,循環(huán)往復。學生們要干整整一小時。

工作結(jié)束后,研究者讓被試人對一個女學生(她正等著參加實驗)說,她將要干的工作非常有趣、令人愉快。作為說謊的報酬,一些被試人得到了二十美元,另一些被試人僅得到一美元。

實驗結(jié)束后,研究者問說謊者是否喜愛實驗里的工作。結(jié)果十分清楚,因說謊(即說裝卷軸和擰螺絲的工作十分愉快)而得到二十美元的被試人,認為這項工作很枯燥。這并不奇怪它確實十分枯燥。但因撒謊而得到一美元的被試人又會怎樣呢?他們認為這個工作是愉快的。換言之,那些說了謊但有充足外在理由的人,并不相信自己的謊言;而那些說了謊但缺乏充足外在理由的人,確實朝著相信自己認為是真話的方向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

這個例子說明了如果我們有外部理由來說服自己,那就不會從內(nèi)部改變。

攻擊

社會學家將攻擊行為定義為引起身體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為。攻擊可以區(qū)分為敵對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 敵對性攻擊:因憤怒而引起的一種攻擊行為,目的在于施加痛苦與傷害
  • 工具性攻擊:也是一種故意傷害行為,但是為了達成其它的目的,而不是引起他人的痛苦。拳擊比賽的傷害行為,目的只是為了贏得比賽。

攻擊的原因

除了一些明顯的,如憎恨,復仇和戰(zhàn)爭,還有一些其它的主要原因。

  • 神經(jīng)學和化學方面:大腦區(qū)域中有一個被稱作杏仁核的區(qū)域,與人類以及動物的攻擊行為有關(guān)。當該區(qū)域受到電擊時,馴服的動物也會變得兇暴,當被抑制時,那些兇暴的動物也會變得馴服。
  • 睪丸素: 那些因暴力犯錯而入獄的人睪丸素明顯高于非暴力入獄的人。男性傾向于做出身體攻擊,而女性則是社會形式的攻擊,破壞他人與同伴的關(guān)系來對其進行傷害。
  • 酒精類飲料:酒精類飲料可以降低人們對一些不為社會所接納的行為的控制能力,其中包括攻擊行為。酒吧和夜總會也會更頻繁的發(fā)生打架斗毆事件。 飲酒可以仍然減少社會約束,比平時放松警惕。 而且影響人們清醒狀態(tài)下對信息的加工方式。
  • 痛苦與不適:一個有機體如果感到痛苦又不能擺脫這種處境,它幾乎總會去攻擊。 對人而言,高溫,潮濕,空氣污染等也會降低攻擊行為的爆發(fā)點。
  • 挫折與攻擊:如果在奔向目標的過程出現(xiàn)了挫折,便會增加攻擊性。
  • 拒絕、排斥與奚落:
  • 社會學習與攻擊性: 匿名的人會有更強的攻擊性,觀看暴力節(jié)目的兒童會增加攻擊行為的頻率。

偏見

偏見的原因

  • 經(jīng)濟和政治競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弱勢群體之間試圖對對方進行掠奪和詆毀來獲得一些利益。一個工業(yè)小鎮(zhèn)最初對德國人沒有明顯的偏見,但隨著崗位的短缺,偏見出現(xiàn)了。

    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人對中國移民的偏見、暴行和負面的刻板印象隨著經(jīng)濟競爭的變化而大起大落。例如,當中國人試圖在加利福尼亞州尋找金礦時,他們被描繪成“邪惡和墮落”、“全是饕餮之徒”、“嗜血而野蠻”。然而,十年后,當中國人愿意接受修建橫貫美洲大陸鐵路的危險而艱苦的工作──白種美國人不愿意從事的工作時,中國人就被描繪成樸實、勤勞、奉公守法的人。的確,參與修建西部鐵路的大財閥之一的查理斯.克羅克寫到,“他們與白人一樣優(yōu)秀”他們令人信賴,富有聰明才智,信守合同。鐵路修完后,工作數(shù)量減少了。隨著內(nèi)戰(zhàn)的結(jié)束,大批士兵涌入擁擠的求職大軍,對中國人的負面態(tài)度戲劇般陡增: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變?yōu)椤白锓浮薄ⅰ敖趟舴浮薄ⅰ霸幱嫸喽恕焙汀坝廾翢o知”。

  • 替代性攻擊:一個受到挫折的人會對挫折源有強烈的攻擊傾向,然而挫折源如果太大或者過于模糊,受挫者很難進行報復,比如一個六歲的學生受到了老師的辱罵,便不能攻擊。 如果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受挫折的工人能向誰發(fā)起攻擊呢?經(jīng)濟制度過于模糊。

    如果一個人失業(yè)了,他可能不會攻擊經(jīng)濟制度,但卻可以找到一只替罪羊。在納粹德國,這只替罪羊是猶太人。

  • 自我形象維持:如果我們對某個人做了某個特別痛苦的事情,我們會試圖貶損這個人來對自己進行辯護,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沒有問題的。

  • 帶有偏見的人格:有的人生下來就有偏見的性格,不受外部的影響。

  • 從眾引起的偏見:一些歷史事件導致了偏見,而從眾使得偏見得以持續(xù)。

    怎么解釋存在于南方的對黑人的敵意呢?這可能是由于歷史原因:黑人曾經(jīng)是奴隸,南北戰(zhàn)爭是由于奴隸制問題引起的,因而營造出一個產(chǎn)生更大偏見的氛圍。但又是什么使這一風氣得以繼續(xù)下去呢?一個可能的線索來自對南方一些相當奇怪的種族分離形式的觀察。我們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在西佛吉尼亞的一個小城里,黑人和白人礦工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在井下完全融合,而在井上卻完全隔離。我們怎樣去解釋這種不協(xié)調(diào)呢?如果你真的恨一個人,你就希望離他遠點──為什么在井下同他有聯(lián)系而在井上卻沒有呢?

    佩蒂.格魯建議用從眾來解釋上述現(xiàn)象。在這一例子中,人們只是簡單地遵從社會上的規(guī)范(在井上)。南方的歷史事件為產(chǎn)生對黑人更大的偏見奠定了基礎,而從眾使這一風氣得以繼續(xù)。的確,佩蒂.格魯相信,雖然經(jīng)濟競爭、挫折和人格需要能夠解釋一些偏見行為,但大多數(shù)偏見行為是對于社會規(guī)范奴仆般地遵從的結(jié)果。

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

作為社會性動物,以上主要提到了人比較暗淡的方面,這里探討下人性中比較溫柔的一面,人際吸引。

當我們像朋友們詢問,為什么對自己所熟識的人喜歡時,得到的答案大致如下:1 信仰與志趣相投;2 有能力,才干,某些方面有過人之處;3 具備一些令人愉快的品質(zhì),誠實,善良,明理。 4 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不過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需要去確定具體的條件會導致相互吸引。

贊揚和幫助他人的效果

  • 贊揚:盡管人們喜歡被贊揚,而且傾向于喜歡贊揚者,但是人們不喜歡被操縱,如果贊揚過于隨意,只是為了迎合別人,那么這種贊揚會導致不那么收到環(huán)境。
  • 幫助:提供幫助可以被視為獎賞,而且我們往往喜歡那些為我們提供這類獎賞的人,但我們對于提供幫助的人并非一概喜歡。我們不喜歡接受那種希望從被幫助者哪里得到利益的人

加入你希望某個人喜歡自己,你就要努力去讓他向你提供幫助,而不是去向他提供幫助。

假如我向某個人提供了幫助,我會為這種行為辯護,使自己相信這是一位有吸引力可愛的人,他值得這種幫助。面對為什么如此賣力幫助我們的人,我們則認為,他是一個好人...

個人特征

一個人的特征對一個人受喜歡的程度起著重要作用。

  • 能力:我們更喜歡有能力和有才干的人;但是能力超群的人會另我們不安,我們更喜歡哪種多少會犯點錯的人。
    • 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一個犯了錯誤的近乎完美的人,一個平庸人,一個犯了錯誤的平庸人。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過世的能力超群者被評價為更有吸引力。完美者位居第二,犯錯的平庸人處于最后。 這種現(xiàn)象也叫做出丑效應。
  • 外表:假如與人們約會,我們是否愿意再次一起外出,更看重什么特征呢?熱情?奔放?聰明?富有同理心?外表? 結(jié)果是外表,明明外表是表面的東西,但是卻有如此大的作用。

相似與吸引

我們更喜歡那些與我們看法一致的人,為什么呢?

  • 對我們而言,我們認為那些與我們呢看法一致的人往往是聰明,有見解的人,也給我們的看法提供一種社會印證。他們使我們感到自己是正確的。
  • 另外我們喜歡某個人時,我們也會假定這個人的看法一定與我們累死。

尊重的獲得與喪失

得失理論:設計一個實驗,有四種條件

  • 肯定:實驗者獲得的一系列評價都是高度肯定的。
  • 否定:獲得一系列高度否定的評價
  • 獲得:首先獲得的是否定的評價,然后逐漸變的肯定,最后達到肯定條件的程度
  • 喪失:最初幾次是肯定的,但是逐漸變的否定,直到否定條件的程度。

最后的結(jié)果:逐漸獲得肯定評價對喜歡的程度,比完全正性的評價要大。喪失正性評價則影響最大。

完全被愛政府的恨,會轉(zhuǎn)化為愛,因而這種愛比先前沒有經(jīng)由恨而獲得的愛,更為深刻。

交換關(guān)系:人們關(guān)心的是要達到某種程度的公正,即分配要公平,在這種關(guān)系中,如果出現(xiàn)了不平衡,雙方都不快樂。

共有關(guān)系:雙方不去計較,自動的滿足對方的需要,自己需要時也容易獲得同樣的關(guān)系。

假如說是交換關(guān)系,在有獎賞的情況下我們更愿意去幫助,如果是公有關(guān)系,我們認為他需要幫助時就會去幫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