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十《高績效教練》,39頁
【R閱讀原文片段】
提高覺察力和責任感最有效的問題應以尋求量化或收集事實的詞語開始,比如“什么”,“何時”,“誰”,“多少"。不建議使用“為什么”,因為它經常意味著批評和引起防御心態,而且使用“為什么”和“如何”時,如果客戶不合格,兩者會引發分析性思考,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覺察力(觀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時應用并同時達到最佳狀態。如果需要對事實準確地報告,對其出處和意義的分析最好暫時停止。如果我們需要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最好表達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問題表達成“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這里能引發具體和真實的回答。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提問時如果使用“為什么……”“如何做到……”式問句,對方可能產生防御心理,不利于收集信息和了解事實。如果將“為什么”換成“是什么原因……”,“如何”換成“做這件事的步驟是……”更能引導出真實和具體的回答。
【A1過去的相關經驗】
今年上半年有兩個朋友分別跟我談他們在工作上遇到與老板溝通的事例:
A、B朋友都是做銷售的工作,業績不好的時候都被老板問原因。
A朋友,他的老板會問:“你為什么沒有完成任務?”,A朋友聽完以后,心里既委屈又抵觸,他感受到老板的不信任、置疑、挑戰,所以他也沒有把真正的原因說出來。老板也沒能幫到他解決問題。
B朋友,她的老板會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你沒有完成任務呢?”,B朋友覺得老板是在引導她思考,幫她分析問題所在,并且B朋友在老板的引導下作出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問題所在。接著老板又問B:“如果要完成任務,你覺得可以按怎樣的方法和步驟來做?”。就這樣,B和她的老板一起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和具體的解決辦法。
【反思】
B朋友的老板正是運用了原文中提到的提問方式,引導出B朋友真實和具體的回答。
【A2(將來如何應用)】
先生睡得很晚,精神狀態的太好,如果他明晚還是這個狀況,我會問他“是什么原因讓你睡這么晚呢?”引導他說出原因。希望他能說出具體的原因,而不是用一句“關你什么事,我想晚睡就晚會”敷衍。
【第一次修改】
【A1】
9月初我給部門的新同事H布置了一個任務:讓他在公司月度會議上,獨立完成一次完整的PPT演講,他有差不多一周的時候作準備。時間過半時我去問他進展如何,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做不好的。我有點詫意又著急地問他:“為什么你覺得自己做不好呢?”他支支吾吾也沒能說出具體的原因。然后我又開始“猜”他做不好的原因:“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嗎?是PPT的哪部分內容不明白嗎?……”他說:也不是這些原因……。我表示很無奈,只好弱弱說了句:別擔心,盡力去做吧。最后同事H的PPT演講表現一般,而我也沒能幫助他分析和找出原因,幫他改進。
【反思】
這是一個失敗的案例,我使用了“為什么……”句式來提問,讓做為后輩的同事聽起來像挑戰或責備,他可能本能的產生了防御心理,所以“支支吾吾”說不清楚原因。如果我把問句改成:“是什么原因,讓你覺得自己做不好呢”,也許可以幫他客觀地分析原因,在找出具體的原因后,再問“如果想做好這一點,你的步驟是……?”。這樣也許能幫助他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A2】
部門同事W每月10日前都需要完成數據匯總交給我,可是每次都不能按時完成,基本上要拖延2-3天。這個月又拖延了1天并且還沒有完成。明天早上上班后,我準備找W聊一聊,問他“是什么原因,造成每個月都沒有辦法按時交數據呢?”希望通過聊天,引導他說出目前工作流程中真實存在的哪些阻礙,一起分析如何解決這些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