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播,所有圍繞貪腐,價值觀一系列話題的文章漫天飛舞。有人說,功利主義的教育帶來的是比腐敗更加可怕的下一代,也有的說,書生無用,社會本功利,應當學會向現實妥協,方可一路披荊斬棘,實現快速發展。
起初看這些文章,并未走心。然而近日不到五歲的小女閑聊的幾句話卻令我輾轉反側。一日晚飯,小女忽然鄭重其事地和我說:媽媽,把我攢的錢加上你的錢加上爺爺奶奶的錢可以買個房車嗎?我當時覺得荒謬,不禁笑著說,那可差的遠呢!于是小女又追問,那可以買個大房子嗎?我啞然失笑,說:我們這點錢連個廁所也買不到呢!不料小女竟大哭起來,我一時不知所措。此后不久,又一日睡前,與女談及自力更生說到上中學便要住校,上大學還要離鄉等等,小女接話說,我長大了要去外國上大學……
我于是開始反思,是什么給了這個稚嫩的孩子如此物質的理想。于是想到讀書無用論,于是想到錢理群教授講的一個北大高才生為了讓教授給開個推薦信,每天認真聽別人覺的無用的魯迅文學課,佯裝一副勤學好問的模樣,待教授出具的推薦信一到手竟然從課堂消聲匿跡,再也不見了蹤影的故事。
誠然,只有知識而不識時務難有所為,但只有世故而無靈魂則命難久矣。此處所說之命,倒不是真指壽命,我只是覺得,精神與物質是統一的,是一性的。只有物質而無精神只能是行尸走肉,雖活而猶死。
我們都不愿意承認階級的存在,但是當國家進入到穩定發展的時期,階級一定存在。這從現在的發達國家便可窺見一斑。關鍵在于人民本身對于階級的心態,是像人民的名義中的祁同偉一樣不顧一切地要突破階級的束縛,混入所謂的上層社會,還是正視自身的價值,懷揣適合于自己的夢想。
成功,不見得都如馬云一般。書生,未必皆為無用之人。除了GDP,除了娛樂八卦,我們還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我們還有民族傲骨,我們還有兢兢業業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的中國工匠……國家要發展,需要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個體共同向前。要想消除行業歧視,階級束縛,我覺得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只有我們自己不再信奉別人的成功,只有我們真正發自內心地尊重每一份勞動,才能夠真正地獲得解脫。
一直以來都敬畏杜甫的報國之心,也深愛他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并非我有多少能力,只是希望可以,為國之興盛做些什么。
我愿無用,只為,你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