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曉
(一)
?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 ? ? ? ? ? ? ? ? ? ? ? ? ? ? ?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的農(nóng)村,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1982年大學(xué)期間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yè)后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xué)哲學(xué)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guān)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是我上初中時,喜歡的第一首現(xiàn)代詩。詩人用樸素明朗而又雋永清新的語言,擬想了塵世新鮮可愛,充滿生機活力的幸福生活。這種對幸福的殷殷期盼讀來讓人倍覺溫暖。那時的我以為,海子是一個溫暖陽光的人,所以當我查閱了海子生平,得知他死于臥軌自殺時,可想而知,我是多么震驚!
這首詩寫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緊緊兩個月后,海子在山海關(guān)附近臥軌自殺。這首詩初讀時溫暖明快,再讀時卻體悟到海子對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人是失望的。這個令海子失望的世界使海子只能期望于明天,所以全詩的基調(diào)都是“從明天起”。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這些都表達了海子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回歸到簡單、現(xiàn)實。海子生前的好友、詩人西川曾回顧說:“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于他的偏頗。在他的房間里,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diào)與孤獨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或許在午夜夢回時,海子也曾痛苦于這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出離和孤獨,也曾希望自己能融于這個他不甚熟悉的塵世,所以才有了這樣滿懷期許的詩句。
作者想要做“一個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閃電”告訴每一個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會真誠的祝愿他“在塵世獲得幸福”。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便也成為了作者祝福的對象。這份對陌生人的善意讓人感到坦誠、美好。但在這平白、溫暖的話語所傳達的真摯祝福背后,我們?nèi)耘f分明感到坦誠語氣中隱含的憂傷。
海子給了每一個陌生人祝福,而自己卻永遠地“面朝大海”,向塵世訣別。
(二)
? 從前慢
? ? ? ? ? ? ? ? ? 木心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中國當代文學(xué)大師、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烏鎮(zhèn)東柵,1941年離開家鄉(xiāng),去杭州上學(xué)。1948年趕往臺灣避難,1949年回大陸。1971年到1979年間,三次遭軟禁。1982年,定居美國紐約。2011年于老家桐鄉(xiāng)逝世。老先生終生未娶。
了解了木心先生的生平,我們再來看這首詩便會讀出更多韻味。“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這句詩讓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了一幅畫面,年少時光,兩小無猜,竹馬青梅。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給我們構(gòu)建了一幅離別的畫面,黎明籠罩下的車站格外清冷,火車的轟鳴顯得分外孤寂,這時一碗豆?jié){的熱氣給我們的心帶來絲絲溫暖和牽掛。既然是別離,可有人送行?此時,一個在清早送行,與作者依依惜別的女子形象便呼之欲出。
古人用“一日不見 如隔三秋”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思念,而木心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于是我們感到了作者因思念而度日如年。 “車,馬,郵件都慢”,冰心也曾表達過類似的焦急期盼“一天兩次,帶著鑰匙,憂喜參半的下樓到信櫥前去,隔著玻璃,看不見一張白紙。又近看了看,實在沒有。無精打采的挪上樓來,不止一次了!明知萬里路,不能天天有信,而這兩次終不肯不走,你們何以慰我?” 車,馬,郵件都慢,你何以慰我?
因著各種慢,于是“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便是一句真真切切的告白了。我們能想象出一封輕飄飄的書信載著作者“一生只愛一人”的誓言,漂洋過海,抵達心愛女子的手中。即使命運捉弄,有情人難成眷屬,作者也依然守著“一生只愛一人”的誓言,終生未娶。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我們珍視的東西自然要配一把精美的鎖,你鎖了,別人就知道不去輕易探究。那作者如此珍視的是何物?我想該是傾訴著愛人之間無數(shù)衷腸的信件吧。晚年,作者拿出一個精美的盒子,上面配有同樣精美的鎖頭和鑰匙,打開盒子,取出信件,收獲的便是滿滿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