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有被忽視的感覺,無論是在家或者在其他地方。
母親總會清楚的記得姐姐或者弟弟喜歡不喜歡的菜,而對我喜歡或者厭惡的菜總是傻傻分不清,滿滿的落差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家庭聚會時,當姐姐或者弟弟高談闊論,侃侃而談時,自己總是插不上話,偶爾插上一句還會被恥笑,抑或直接被pass掉。自卑感瞬間涌滿身體每個細胞。
每當一大家親戚湊到一塊,吃個飯,聊個天時,自己的存在更是感蕩然無存,好像我是透明,只有聽的份。偶爾的一次發(fā)言有時也會被母親怒目相視,然后被“警告”以后不要亂說話!而只比我小兩三個月的妹妹卻能如魚得水,融合各種談話中。是不是我的嘴太笨了?!從此,遇到這種公共場合,能不說就不說,同時,也會盡量找各種借口躲避這種場合,或提前從大party中脫身,遠離人山人海,甚覺獨處是唯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然后,從此以后,能不張嘴就不張,能避免的就逃離。絞盡腦汁,不擇手段的為自己不去參加親戚們的聚會找各種借口。實在推不掉的就硬著頭皮去參加,盡量做到惜字如金,以確保萬無一失,不被批評嘲笑。雖然很羨慕那些能夠談笑風生的姐弟們,但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那可憐的尊嚴,還是會選擇緘默。同時內心會給自己找借口,哎,你只是不適合這樣人多的場合,你看,獨處的時侯你很開心的,好多名人都喜歡獨處的;獨處有助于培養(yǎng)你的獨立能力……
其實內心對于能夠加入別人談話是極度渴望的,同時也很期待別人的表揚,能夠夸獎自己真會說話等等。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誰都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同。
然并卵!你有必要這樣小心翼翼,極度敏感的活著嗎?也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你只記得母親對你的態(tài)度,只聽到母親經常對你說姐姐喜歡吃什么,弟弟喜歡吃什么,卻沒聽過母親對姐姐弟弟說你最喜歡吃什么,最厭惡什么。有一次我和姐姐都在家,母親說,那咱們中午炒青椒吧,你(也就是我)不是喜歡青椒炒雞蛋嗎?我姐當時反應就是:啊?!我最討厭青椒了!我的反應:啊~原來母親也會記錯姐姐厭惡的,原來我是親生的(哈哈)。
長大后,我們回家經常與母親討論的話題是,你怎么經常說別人家孩子好,我們就那么差勁嗎?等我們有孩子,一定不能跟你一樣。雖然是玩笑話,但同時我也知道的被批評不會說話不止我一個。母親制止我們說話發(fā)表意見的方式或許不太正確,但她只是希望我們“會說話”。
管窺效應說:當我們過分專注某些事兒的時侯,會忽略其他事情。
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錯誤中無法自拔時,同時也就忽略尋找自己錯誤的原因。
其實,在各種場景中,自卑無非是源于無知。與其每天小心翼翼,瞻前顧后的活著,不如把這些擔心的精力耗費在提升自我上。
不敢在人多的地方發(fā)言,無非是怕說錯話。說錯了又怎樣?何況,別人根本不會在意你犯的錯誤。只有經歷過失敗,或許才知道,該如何說話。在事上磨練,才能把事做好。
沒有辦法插入別人的談話,也許是他們談的根本不是你的菜,談到你的菜上,你會發(fā)揮更好。
基于我們每天有限的能量,何不痛快斬斷錯誤,清理大腦,擁抱殘缺的自己,向著完美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