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你去山里愉快的玩耍,突然小腿一疼,眼角只看到金光一閃,罪魁禍首已經跑了,你從背包里拿出防身用的刀子……
一:割開傷口,大聲呼救,找路人擠出毒血;二,不管腿上的傷口,去追那條可惡的蛇,報仇雪恨。
大家一定說當然選一,傻了才選二。這個情況下,選擇很明顯對不對。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生活里,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追蛇”。跟人吵架了,久久不能放下,時刻想著怎么報復;被小人坑了一把,每天盯著他,無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尋機找他的錯。
可是如果我們被罵了也無所謂,被坑了不報復不是顯得太窩囊了嗎,也會很生氣吧?好像也有道理。那到底怎么辦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找到解決方法。它為我們提供了七個可以終生受用的好習慣。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入選美《時代周刊》“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啟蒙家。柯維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系,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
說這七個習慣之前,先來看幾個概念。
首先是效能
有個農夫,無意間發現了一只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財富卻讓他變得更加貪婪,每天一個金蛋已經不能讓他滿足。于是他想把鵝宰了,把它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來。然而他打開鵝的肚子,卻發現,并沒有金蛋。鵝死了,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故事里的金蛋就是“產出”,鵝就是“產能”,也就是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只有金蛋和鵝同時存在,保持平衡,才會有好的效能。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大軍與楚國打仗,他問自己的謀士說,楚國很強大,咱們怎么打敗它呢?甲說,用欺騙的辦法,乙說那就像把池水弄干捉魚,第二年就沒有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的。
你想要好好工作,善待家人,這是你的“產出”;那必須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它就是你的“產能”。
我前段時間由于太忙,身上有些不舒服,抽不出時間去看,后來去醫院做了小手術,休息了一個月,我的“鵝”病了,什么也做不了,就沒有產出。如果我們一味的休息,保養自己的“鵝”,什么也不做,就是沒有產出,效能也會很低。
其次是習慣
有人說這還用解釋嗎,習慣就是經常做的事唄。是的,經常做的事情,那必須得滿足三個條件,你愿意做,有能力做,知道怎么做。所以說,習慣就是知識(做什么,為何做)、技巧(如何做)、意愿(想要做)三者相互交織的結果。
而習慣的改變是非常難的。畢竟習以為常的事物能帶給人安全感。阿波羅11號的月球之旅,讓我們親眼目睹了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觀。但前提是宇宙飛船在剛發射的幾分鐘里,必須擺脫地球引力,為此在剛發射的幾分鐘,即剛升空時的幾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幾天幾十萬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還要多。習慣也是如此,剛開始改變的時候很難,但只要有決心,有了改變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想起公公戒煙的事。他已經抽了幾十年了,中間戒了好幾次都沒戒掉。后來身體不舒服,高血壓,心臟也有點問題,他下定決心開始戒煙。開始的時候非常難受,就喝水,吃東西,要么去找人打牌(技巧),在想要保證身體健康(為何做)的強烈動機(想要做)驅使下,最終成功戒掉了。
最后是原則
原則是人類行為的指南針,歷經考驗,長盛不衰,不證自明。原則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
要想讓這些美妙的法則可以為我們所用,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思維定式的轉換能力。思維定式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最初是一個科學名詞,現在多指某種理論、模型、認知、假說或參考框架。它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理解與詮釋,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因為它來自你以往的經驗,知識,成長背景。
有一次,我想帶著妮妮去姥姥家,她說要收拾衣服準備拐到姨媽家住幾天。我仍然坐在書桌前看書,等了一會要走的時候卻發現,妮妮還沒穿好衣服,我馬上怒氣沖沖的告訴她:“你不要去了,干什么了還這么磨蹭,你不要去了!”她什么都沒說,傷心的回到客廳。我過去才看到衣服已經準備了兩套,只是想讓媽媽看看穿哪一套比較美。我用“以往經常磨蹭,不抓緊穿衣服”的定式思維來看待這個事情,心里后悔莫及,后來我就引以為戒,遇事不再急著下結論。
了解了效能,習慣,原則,有了思維轉換的思想準備,那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跟著作者去看下這些習慣的美妙和實用之處了。
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它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習慣
積極主動就是,在外界的刺激和回應之間,你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要有主動選擇并坦然的接受由此產生的后果的勇氣。
比如,被蛇咬,被人坑,你可以選擇跟他們耗,也可以轉換思維,選擇先救自己,下次再去山里,做好防護措施;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離小人越來越遠。
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上學的時候,因為討厭數學老師,而故意不學數學,或者是看英語老師不順眼,而導致英語成績極差,這些都是被動選擇的典型。因為你學還是不學,應該是由你自己說了算,而不是老師。
積極主動不是膽大妄為,滋事挑釁或目中無人,而是能夠切合實際,更快更好的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積極主動的另一個要點就是關注圈和影響圈。每個人關注的焦點事物都不同,這個圈子可以用關注圈來表示,而關注圈內,有些我們可以掌控,比如報需要的課程,安排自己的時間等,我們稱為影響圈。孩子考試得了60分,你說你們老師怎么教的,學校也太差了吧,你以前怎么上課不好好聽課,這些都屬于關注圈,你控制不了。拿出試卷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改進提高,改變我們可以掌控的,擴大影響圈,以后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字面意思來說,是把結束當做開始來對待,《道德經》64章里已經說了: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它有兩個原則基礎,第一個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比如說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肯定是先在心里想,我要怎么做:自己摸索太慢,且很難堅持,要找教練報課學習,所以就開始打聽,最后來到高效學習訓練營里開始學習。比如我們說高效閱讀,肯定先在腦子里勾畫如何讀,然后按這個方法一步步去讀。
第二個原則是自我領導,你要給自己目標,才可以以目標為燈塔,實踐前行。領導和管理不同,領導是思想,關注高層,想的是,我以后的方向在哪里,寫作,經商還是什么。管理是行為,是具體做什么,怎么做更有效率。彼得德魯克說: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作者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一群工人正在清除矮灌木。他們是生產者,解決實際問題,管理者在他們后面擬定政策,引進技術,確定工作進程。領導者則爬上大樹,巡視全貌,然后說:“不是這塊叢林。“忙碌的生產者和管理者說:”別吵啦,我們正干得起勁呢。“殊不知,方向錯了,再多努力也無濟于事。
我們說了什么是以終為始,為什么要做到以終為始呢?
你看哈,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會無限空虛,或者即使事情做的很好也感覺不快樂。比如說樸樹,他年少時就紅遍全國,但一點都不快樂,去中央春晚,需要假唱,他被迫去了,回來后失聲痛哭,因為那不是他想要的,不是他的“終”。
還有很多人,隨波逐流,演著別人或是社會為你寫好的劇本,你隱約覺得不開心,但不知道為什么。
很多孩子跟家長對著干,不見得孩子不愛學習,但因為你把他想說的給說了,讓他感覺自己的人生被你控制。他想要寫自己的劇本,這其實是好事兒,說明孩子有積極主動的心態。
蘇洵年輕的時候,不愛學習,都結婚了,還整天游山玩水,父親也不管他。直到他27歲母親病故,他才感覺到自己應該開始讀書發憤做個學問家了,所以一把火燒掉以前寫的數百篇書稿,從頭開始。后來和兒子蘇軾、蘇轍一塊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就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的力量。
那到底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以終為始呢?
最有效的就是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成就什么樣的事業,以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怎么寫呢?一、辨別自己的生活中心是什么?配偶,家庭,工作,朋友,金錢名利還是自我?《哪吒》里的敖丙就是以家庭為中心,家庭利益至上。所以他違背自己的良知,要殺掉全村的人。以敵人為中心就是時刻關注敵人的動向,任何行為都是為了與敵人作對,心中只有憤怒報復,這樣的人會活的開心嗎?
二、那我們到底應該以什么為中心呢?原則。原則是我們的燈塔,做事情的準則,內心的穩定感,變化的世界里那個不變的準繩。
那我們怎么知道這個原則是不是正確呢?很簡單,可以證偽。為什么我們覺得科學可靠,因為他可以證偽,科學的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都是我們可以接受并認可的。
三、選擇哪些原則?就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四:寫個人使命宣言需要一個過程,反復修改,深思熟慮,數周甚至數月,不時修正。
五:心靈演練與確認:包括五個因素:個人,積極,果斷,可視,情感。就是方案的可視化。這里面說的就是可視化思維,比如A4紙筆記法。比如中考模擬,高考模擬,一個是復習知識,一個是感受氛圍,考試時不至于緊張。再比如演講,可以在家里不斷的練習,我聽剽悍一只貓講課,他每天給自己錄個演講的小視頻,用這個鍛煉自己的演講能力,這也是一種演練。
現在,我們知道了做事要積極主動,也要朝著正確的目標一直走下去,可是在過程里,卻感覺手忙腳亂,每天都有一堆事情,不知從何做起,正要寫文章,那邊練字群里要評作業了;正要讀書,卻發現朋友圈的課程沒有聽……
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
所以還要把事情羅列出來,按照第三個習慣來排序,這樣才能更有條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亂。用時間管理矩陣的方法,用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劃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我們要勇于對后兩類事物說不,然后把精力放在第二類,也就是重要不緊急的事上,不然它們很快會變成重要又緊急,也就是讓我們感到迫在眉睫,焦頭爛額的事物。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屬于個人領域成長的三個習慣,后面的四五六,三個習慣屬于公眾領域。
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還有第三種方案,大家可以實現資訊,力量,認可以及報酬的分享。
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
先去了解別人,激發他人的需求,才會真正改善雙方的關系,交流更加的流暢自如,提升溝通效率。
第六個習慣--統合綜效
部分之和大于整體。每個流程做好,那么它們的結果是用乘法計算的。它的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它是對前面六個習慣的綜合使用,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方面對它們進行平衡,更新,呈螺旋式上升。
前面三個習慣幫助我們由內而外的成長,脫離對他人的依賴,變得強大獨立。后面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則是可以很好的跟他人合作,使做事效率更高。一個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得更遠。七個習慣彼此影響,互為基礎。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猶如暗夜里的燈塔,讓我有了方向。讓我知道,我想做個日拱一卒,要怎么拱,拱什么。這本書是我的良師,亦是益友。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