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個疑惑,明明道理都懂,可就是要用的時候想不起來?
你是不是也曾看過很多書,卻無法運用書里的知識?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理論和實踐之間會有那么一道鴻溝?你有沒有嘗試過各種辦法,去跨越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鴻溝?
現(xiàn)在趙周的拆書法很有人氣,他的書名也很簡單易懂——《這樣讀書就夠了》??墒沁@樣讀書真的就夠了嗎?
我承認,趙周先生的拆書法確實是一種很實用的讀書方式,它暗含了神經(jīng)科學的一些基本原理,而且它很簡單,容易上手,適合于沒有太多時間讀書的人群。但是我認為光用這個方法去讀書,還遠遠不夠,最起碼我可以說出兩點理由:
1. 因為太過單調(diào),所以容易乏味。我們?nèi)诵蕴焐惶菀诐M足,同樣的事情用同一種方式做多了,都會感覺到單調(diào),積極性會降低。也許你會說只要有毅力,可以堅持。如果這樣想也沒錯,但是我們何必把毅力花費在和自己的人性抗爭上面呢?和自己斗,其樂無窮嗎?
2. “這樣讀書就夠了”,本來就是一種強烈的“鐵錘人思維”。讀書的方法有很多,學以致用的方法也很多。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可取之處和局限性,不同類型的書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拆書法是一個工具,如果我們把它想象成一個錘子,那么其他的讀書方法就是剪絲鉗和螺絲刀,都有它各自的使用場景。
我認為,跨越理論與實踐之間鴻溝的辦法可以簡單分為兩步:
1. 把理論轉化為趁手的工具。
理論說到底,就是一種創(chuàng)意。所有的偉大理論和思維工具都是由提出理論的人經(jīng)過思考,把頭腦中隱性的的創(chuàng)意顯性化表現(xiàn)出來的過程。我們所要作的,就是把這種創(chuàng)意和形式相結合,繼而轉化為一件趁手的工具。趙周把拆書法落實為一種工具,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作用于以下讀書方法:弗曼技巧,馬斯克全歸因分析,查理芒格的案例分析和跨學科治學法,成甲的反思日記,斯科特楊的整體性學習,高橋政史的整讀法,麥肯錫的黃金三分法,佐藤傳的九宮格晨間日記。
我現(xiàn)在的習慣,是把這些好的方法先研究透,然后再根據(jù)自己的性格設計為一套模板。以后每使用一次模板,就是運用一次該理論。如果你們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把書本理論轉化為趁手的工具,請在留言區(qū)和我過過招。
2. 刻意練習
現(xiàn)在刻意練習的概念很火了,我現(xiàn)在不需要講相關理論,我只描述一下我是如何運用刻意練習來破除“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不會用”的魔咒。我用簡化版的刻意練習去練習一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和片段化的技能(比如從某些文章里面介紹的技巧)。
我的刻意練習模板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1)目標技能:我在這里填寫一項練習內(nèi)容,比如說——不當面拒絕別人請求;
(2)情景模擬:我先設想一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會碰到什么情況,會激起我下意識拒絕別人。我從一些情商類書籍中摘抄一些金句,用來應付那種情況。我自己要經(jīng)常對著鏡子排練,有時候我還要請我的家人陪我演練。在這個“彩排”的過程中,我去體會目標技能的難點在哪里,準備預案。
(3)踐行記錄:生活中,如果我成功的使用了一次這項技能,我要把經(jīng)過如實記錄下來;大部分的情況是,在我認識到要用這項技巧時,身體已經(jīng)習慣性地按照以前的方式反應了。不過沒關系,我可以在下一步挽回。
(4)反思調(diào)整:我的反應是否符合書中講解的內(nèi)容,有沒有遺漏或者不當?shù)牡胤?,找出差距?/p>
(5)再次踐行:在生活中尋找再次使用這項技能的機會。如果刻意尋找,機會很快就會出現(xiàn),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神奇。
(6)總結規(guī)律:經(jīng)過幾次踐行與反思調(diào)整,我對目標技能就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我要認真從經(jīng)驗中提取規(guī)律。
用這種模板來練習單項技能,我只需要花費兩頁A4的方格筆記紙。我一個A4的方格筆記本就可以用來刻意練習30個小技能,是不是很劃得來呢?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準備了不少的A4方格筆記本,每一個本子用于一個模板,以后有機會,我會寫一篇《我的模板化生活》,慢慢介紹我是如何制作那些模板的。
文章開頭的幾個問題,你找到答案了嗎?有什么想法請到評論中說出來,期待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