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場戲的最終結局,其實就是一個個選擇疊加起來的總和。——俞敏洪
0
就在昨天,一個正在北京學習的朋友打來電話,說有一個關乎到他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選擇擺在面前,一時不知道如何決定,想聽聽我的建議。
他是一個瑜伽理療領域的初學者,在北京拜名師學習進修,終日只知勤勤懇懇,刻苦練習,一心只想盡快的學成歸來,好一技傍身,傳道授業,賺取錢財。
不曾想,卻被恩師一眼相中,欲收為徒弟。
到底是跟隨恩師繼續精進,還是直接回家鄉開店營業?
這是一個問題!
但這個問題咱們就不在這里討論了,我的那些“不成熟的小建議”也不在這里贅述了。
這里,我想和大家聊的是關于人生選擇的話題。
聊清楚這個話題前,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大佬們是怎么看“選擇”這件事的。
1、李稻葵:“消滅選擇”
中國與世界經濟中心研究主任李稻葵,在《開講啦》一期節目中,曾做過一個名為“消滅選擇”的主題演講。
其中,他講到一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且對他一生都影響很深的小故事。
他出生在北京,幼兒園還沒畢業,就被送到了農村。
上小學的第一天,同學們課間把他叫到操場上,他高興的以為同學們要給他舉行歡迎儀式。沒想到,他剛剛站在操場中央,還沒站穩呢,有一個同學偷偷跑到他身后,扒了他的褲子,很多同學都看著他,有男生也有女生,他覺著這是奇恥大辱啊。
怎么辦?找班主任。
他向班主任告狀,班主任用方言和他嘰里呱啦的說了一大通,他沒太聽懂,只知道大意是說——你太笨了,連自己的褲子都保不住,還好意思找我,靠自己去吧。
然后他就回家了,本來應該把這件事告訴父母,向父母求救,但他心里非常明白,假如他告訴父母的話,父母一點兒不會同情他,反而會教育他——說一定是你犯錯誤了,農民的孩子都很純樸的,怎么會打你呢?你要自我檢討。
所以沒選擇了,怎么辦?靠自己。
怎么靠自己?三件事。
1、找媽媽要了根繩子,把褲子緊緊的扎起來,保住底線;
2、練習跑步,以后打不過,可以跑;
3、觀察別的孩子打架,學習怎么個打法。
結果,一個月后的一天,機會來了。班主任見他天天一放學就跑了,讓他留下來打掃教室衛生。四五個同學終于逮著機會了,要打他。他練了一個月跑步,身體強壯了,就先和那幾個同學圍著教室里的課桌跑。跑累了,他逮著一個機會,用身體撞向了一個欺負他的同學,那個同學沒想到他會反擊,完全沒有防備,頭撞在了桌角上,流了血,闖了禍。母親帶著他到對方家里賠禮道歉。
但從那以后,學校里沒人敢再欺負他了。他說,人生第一次嘗到了勝利的甜頭。
他總結說,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能夠被激發出來,才能夠真正地自救。
2、王志東:有選擇是件幸福的事
新浪網創始人王志東,做客優米網時,曾和主持人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主持人:有一個網友說,他是今年的畢業生,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做什么?打工、創業、做生意、考公務員,應該怎么去定位自己?您當時創業的感受跟我們分享一下,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去創業?
王志東說,我想這個朋友在一個分岔口上,正在想到底是打工、創業、考公務員還是繼續去考研等等,我羨慕他選擇多,有選擇本身是件幸福的事情,我們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并沒有這么多選擇。
其實,類似的問題,也有人問過潘石屹。潘石屹說,我們當年沒選擇,工作都是包分配的,所以只能埋頭干,沒時間想那么多。
3、俞敏洪:我是被開除的,沒有選擇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作為公司的老總,他時常會在員工結婚時擔任員工的證婚人,有一次當完證婚人,婚宴正式開始,他坐在席位上準備吃飯,同桌坐著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兒,大大的眼睛,長順的頭發,托著腮幫呆呆的看著他。他猜,這是一個他的崇拜者,便放下筷子,對這個年輕的女孩禮貌性地問了聲“你好”。
小女孩兒見有了機會,便帶著一種高亢且有點激動的聲音問了一個也許已經醞釀了很久的問題:“俞老師,請問當年是什么樣的力量把你從北大拉出來,開創新東方這樣的偉業?”
俞敏洪,押了一口茶水,笑瞇瞇的說道:“啊,當年我是被開除的,沒有選擇。”
4
三個故事講完了,你有什么感受?也許,我們今天之所以還不夠優秀,不是因為選擇太少,而是因為選擇太多。
比如,今天可以學習的途徑太多了,而我們真正的收獲卻變小了,你看了幾頁書便被一條微信推送吸引了,一篇文章還沒讀完又被微博彈出的消息吸引了…一下午過去了,好像什么也沒留下。
今天的生涯選擇又何嘗不是面臨著很多誘惑呢?
怎么辦呢?
俞敏洪在《大河奔流的精神》一書中給出了關于“人生選擇”的三點建議:
第一,在做選擇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從一輩子的角度來看,做一件自己從內心喜歡并且帶來喜悅的事情,會讓人真正擁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第二,一旦做出選擇就不要再猶豫,在一條路上堅持走下去,通常情況下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第三,不要在選擇上花太多的時間。人生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在猶豫不決和左右徘徊中與你擦肩而過。
5、小結一下
有時候,沒選擇就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