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點點的“自我養成術”

你喜歡現在的你自己嗎?

是什么讓你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第一時間就把答案歸結為外因:從小被身處的環境,被父母老師朋友不停地輸入“正確”和“應該”的“成長代碼”,再依照各方的期許,不斷修復層出不窮的bug,一輪一輪更新迭代成眼下這樣。真的是這樣嗎?

即使不喜歡,好像也必須先接受。

有時候也攤著雙手聳聳肩,

一副“我也沒辦法,就順其自然唄”的態度。

但在我們的人生中似乎總會出現這么一個階段,對養成模式特別著迷:小女孩的洋娃娃,少年游戲里的虛擬角色,為人父母后對孩子的種種規劃,甚至在某些場合不自覺地好為人師……這種“在我們的指導下,對方終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成就感,可真是會上癮呢。當然,時常我們也會發出“好想成為他/她這樣的人啊”之類的小小感嘆。

與其想著成為別人,為什么你不先養成你自己呢?

自我養成,是能夠跳脫出自己,以一種未來式的眼光審視自己,發現自己,改造自己的一門“獨學”,幾乎無法一蹴而就,點石成金。這是需要在每一天里,像打磨一塊原石,將理想的自己慢慢鑿出來。

再細微也罷,每一點“小進步”帶來的愉悅,都會讓你比之前更喜歡自己一點點。這樣的積累總是越多越好,自信心也建立了起來。

我正是抱著這種心情,希望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依照自己的節奏,讓這些小小的愉悅感持續到來。

自我養成,也絕不是沉溺在別人嘔心瀝血炮制出的雞湯里,或被人耳提面命說“聽話”的事,更不是所謂“不得不去做的xx件事”。

那是什么呢?

是一種想要花心力,借由新事物構筑和實現自己的能力。

無論是學習、生活、工作上的事都可以,再小的小事也未嘗不可,每一次心底里發出“要是我能這么做,完成這件事,一定會感到很開心?!边@時,自我養成就開始了。

給自己找找這樣的幾個小項目,然后認真地不帶功利地去看待它,全心投入心力去實現,且能像筑墻一般扎扎實實地壘起來,且你能感受到它帶來的小愉悅。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常常發乎于一念之間,也許還談不上興趣,僅僅是好奇心,比如“想畫出一副美麗的水彩畫”“想了解NASA工作人員的日常”“想習得一首喜歡的鋼琴曲”,類似的小念想,大概人人有之吧。

由此一念往深處走,例如畫水彩畫,單是一層層的疊色,就有許多的講究,想到這覺得麻煩了也就放棄了,或者隨手涂鴉把過癮,似乎也可以。

但如果將“想畫出一副美麗的水彩畫”的念頭,當做“自我養成”來用心對待的話,會有什么不同呢?也許在下筆之前,就有了觀察發現和思考的時刻,“顏料和水之間的變化原來如此美妙”在等待紙張干透的間隙,你已經產生了很多思考。

這是學習新事物時,在自我養成的狀態里得到的愉悅。另一種,將一件小事培養成長久的習慣。例如,我將沒有目的的閱讀視為這一生的小計劃,每天看一些有的沒的文字。

我沒有當寫作者的天賦,也沒有做學問的能力,更沒有人逼迫我。只是純粹地將它視為一種“自我養成”中長期可依賴的小習慣。這件事我可以做上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直到老去。

這樣的習慣不會得到像“第一次完成一幅水彩畫”那樣即刻的滿足感,但享受到愉悅的時間也會與之增長。想象當我白發蒼蒼的時候,對著圍繞在膝下的孩子們,娓娓說著看到的聽到的故事,一定也是非常幸福的。

花時間去做喜歡的新鮮事,花心力去實現的小念想,或許都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一些不太起眼的節點,但如李宗盛所說“每一步,都算數。”當這些節點充滿了日常中,我們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