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形容各種淘氣的孩子“熊孩子”,兩歲多的寶寶對于父母來講,更是淘氣有加,難以揣測,各大論壇、書籍稱這個階段的孩子為“Terrible ?Two“。實際上,當我們通過閱讀并觀察孩子的行為,真正去深入理解他們,就會發現,那些讓我們傷透腦筋的小心思并不“terrible”。
口腔敏感期
? ? ? ? ? 當當媽媽最近很苦惱,因為她發現剛剛兩歲的兒子,又開始吃手了,看著兒子將大拇指塞進嘴里,貪婪的吮吸,屢禁不止,苦口婆心、威逼利誘全用上了,絲毫不起作用,當當有時候還躲在被窩里偷偷地吃。當當媽媽一直比較重視科學育兒,知道嬰兒用口腔接觸感知這個世界,所以在當當幾個月吮吸手指時,并沒有加以制止,而是給予足夠的自由任由他吮吸,可是到了兩歲,當當依然視手指為美味,當當媽媽不知所措,對于兒子吃手,該放任還是約束呢?
? ? ? ? 實際上,有此苦惱的不止當當媽媽一個人,很多寶寶到了兩歲,都出現吃手現象,孫瑞雪老師《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把這個稱作口腔敏感期,口腔敏感期過渡時間的長短跟所提供的滿足條件有關,有的寶寶因為嬰兒期吃手被制止,口欲得不到滿足;有的寶寶因為嬰兒期用口腔探索環境不夠充分;還有的寶寶是看見小伙伴吃手而模仿。。。總之,兩歲寶寶吃手是一個常見而正常的現象,家長無需大驚小怪。只要了解了兩歲寶寶的這一特性,問題可迎難而解。
? ? ? ?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搶別人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掉在地上的食物,家長發現孩子進入此敏感期或者尚未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時,一定為孩子提供自由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機會。對于寶寶吃手,首先父母不可以暴力制止,更不能恐嚇,要平和對待;其次可以給寶寶提供可以咬、吃的東西,選擇軟硬不同、質地不同的食物供寶寶品嘗;寶寶一天天長大,心智發育迅速,“要面子”也是寶寶特點之一,盡量不要當著外人呵斥、批評寶寶咬手的現象,盡量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杜絕寶寶咬手;另外,等等我們的孩子,給孩子一個過渡的時期。筆者當時是和寶寶約好,可以少吃一會兒,之后便不能再吃,寶寶欣然遵守,以后逐漸減少吃手次數,再輔之以上方法,幫助寶寶順利渡過口腔敏感期。
? ? ? ?了解了這些,媽媽們是不是可以take it easy 了呢?
自我意識產生
? ? ? ?琪琪兩歲半了,一向大方、樂于分享的她突然對自己的東西開始“小氣”起來,小朋友摸一摸,她趕快跑上前,護住自己的東西,并大聲喊:“是我的”,如果父母勸她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時,她還會大喊大叫另外,琪琪也表現出了攻擊行為,有時候幾個小朋友玩的好好的,琪琪就會突然推小朋友一把,這讓家長很“頭疼”。
? ? ? ?琪琪的這種表現是“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了兩歲半,隨著孩子語言溝通能力大大提升,這種表現會愈來愈明顯。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會喃喃自語或者模仿他人的動作、語言等,千萬不要覺得孩子沒有主見,他們在模仿他人過程中分清“你”和“我”的角色,自我意識加強,從而辨別不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個階段,父母溝通交流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耳濡目染,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 ? ? ?孩子剛剛建立了自我意識,會認為,我的玩具就是我的,別人拿去就不會再還我,所以,不要急切的要求他們去分享,等孩子長大一些,知道被借去的玩具會還給自己,自然就知道分享了。針對孩子的大喊大叫,切忌嚴厲斥責,要理解孩子“自我敏感期”的過渡,用平和的語氣,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慢慢的,寶貝就會用語言取代吼叫。兩歲半的孩子,攻擊性很強,有時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有時又會令人感覺莫名其妙,這個時期的寶貝在相處時會帶有試探性和實驗性,即使攻擊對方,也經常是實驗性的,他對攻擊對方的后果非常好奇,不要簡單的把孩子去定義為‘’好孩子‘’或者“壞孩子”,大人要分情況適時多給孩子正確的引導,當孩子因為保護自己的東西打人時,可以借鑒著名早教產品《巧虎》有一集叫《巧虎之好好說不打人》,巧虎看見小狗的餅干,想吃,就上去搶,小狗生氣打了巧虎的手,巧虎哭了,小狗媽媽說:‘’打人是不對的,如果你被打是不是覺得也很痛呢,東西被拿走的時候可以用說的,打人是不對的哦”。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習慣于直接命令“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而忽視了告訴他們什么是正確的,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是什么,應該怎么做,漸漸的,孩子會銘記于心,也能友好的處理類似情況。當孩子常常莫名其妙的攻擊別人時,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在家是不是把打鬧當成玩笑,以至于他們把打人當成了一種交際方式,其次當孩子打人時,要很認真嚴肅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并讓他自己去向小朋友賠禮道歉,如果屢說不止,就讓他們承擔小小的后果,比如事先約定好,如果打人,就不可以玩某個玩具,以此來約束他。
? ? ? ?兩歲半的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中,還不能同其他孩子產生“合作”的意識,需要家長耐心有細心的陪伴,多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鍛煉他們的社會能力。
俺娃是個強迫癥
? ? ? ?看過一篇文章,各方寶媽對自己的兩歲孩子關于強迫癥的吐槽,比如,每次上樓都要關一下電表箱,每次都得抱著他關;坐在餐椅上吃飯,要是掉一粒在凳子上,必須撿起來,哪怕小屁股蓋住了也要找,然后拿紙擦啊擦;泡奶粉的時候非要自己泡,有一次,偷偷加了一勺被她看見了,哭啊哭,非要倒掉重新來過;有一個寶寶,跳舞時,要求她媽媽必須站在舞蹈教室玻璃門的正中間位置看她跳舞,不能左也不能由,她時不時還會扭頭檢查一下,一旦發現偏了,就揮手示意她媽。。。。。。簡直就是吐槽加比慘大會,以前看這篇帖子,忍俊不禁,覺得很奇葩的行為,直到自己的孩子來到了terrible two,才發現,這些不過是“”強迫癥“海洋的幾滴水,在與“強迫癥”斗爭的路上,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在孫瑞敏老師的文章里,叫秩序敏感期。
? ? ? ?兩歲多的寶貝正處于秩序敏感期,這個時期,程序和秩序給孩子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亂,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混亂和不堪。對這時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不變的邏輯核心被抽象出來,在此基礎上,事物的形式可以變化,甚至千變萬化。這個時期,因為孩子“無理取鬧”和近乎‘’強迫癥”的要求,常常讓家長手足無措,以家長的威嚴來強行要求孩子。熟不知,一旦孩子在這個階段被尊重,有了良好的秩序感,自我的形成就成為了可能,內在就是和諧的。
? ? ? ?針對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在態度上尊重他們,不可以看著孩子因為某些秩序的破壞哭泣,自己卻哈哈大笑,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秩序敏感期也會延長;其次,盡可能滿足孩子合理的秩序敏感期需求,比如堅持自己沖泡奶粉,堅持開關燈。。。,沒有破壞性又鍛煉孩子動手能力,何樂而不為;如果孩子的某些秩序被打亂,且不能恢復,要理解他們,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第一章——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告訴我們 ,要安靜專心的傾聽孩子訴求,用“原來是這樣”、‘這件事讓你很傷心’類似語句回應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真希望我能。。?!?,一句話,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尊重。
? ? ? ?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兩歲孩子的行為以及此行為的原因和解決方法,才能迎“難”而上,迎“刃”而解,祝每個孩子的兩歲不再terrible,祝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度過兩歲的各種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