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青
讀完歐文.亞隆《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一書,也開啟了我對死亡的認識和思考。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中國人很害怕談論死亡,即使遇到身邊熟知的人死亡,我們與他們的親人交談也會盡量避開這個話題,因為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以至于人們有太多對死亡的恐懼和忌諱,但即使你回避它,死神也必會到來,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然終點。
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
死亡之痛
痛苦的根源來源于我們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動物,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恐懼影響了我們享受生命的歡娛,剝奪了人生真正的快樂。
死亡的焦慮伴隨著整個人生。我們無法忍受生活在恐懼中,于是尋求各種方法減輕這種痛苦,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是努力使自己變得更有錢,更出名,或是強迫性的習慣自我保護,或寄托于信仰。
識別死亡焦慮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懼著死亡。
米蘭.昆德拉認為:遺忘是死亡的一種形式,貴穿于整個人生。
1.外顯的死亡焦慮,死亡焦慮常常伴隨著對于邪惡、遺棄或是滅絕的恐懼。擔心自己永遠死去,無法復生,死亡讓整個人生變得毫無意義。
2.隱秘的死亡焦慮,死亡通常以象征的形式出現在夢中,被某些生活事件引發死亡焦慮,比如自己身忠重病,身邊親近的人過逝,或難以抗拒的重大威脅事件。
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
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直面死亡會引發焦慮,卻也有可能極大地豐富你的整個人生。
改變對死亡的看法
1.靈魂的死亡。伊壁鳩魯教導人們,靈魂終有一死,它將隨著身體的死亡消失。他堅信,如果我們死時靈魂也隨之消亡,我們就不需要害怕死后的世界。
2.完全虛無的死亡。伊壁鳩魯指出,既然靈魂在肉體死亡時同樣死去,煙消云散,死對我們來說也就無所謂。我們感覺不到那分解掉的東西,任何感覺不到的東西也就和我們沒有關系。因此,為什么要害怕那些我們永遠也感覺不到的死亡呢?
3.生前與死后,對稱的兩極。伊壁鳩魯指出,我們死后“不存在”的狀態與出生之前一樣。我們對死后一方的黑暗充滿恐懼,卻很少想到出生前的黑暗,生前和死后其實并無差別。
面對個人死亡焦慮,如何減輕生命無常的痛苦
1.波動影響,我們每個人,即使沒沒有意識層面的目標或這方面的知識,也都會形成中心影響力。我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會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們可以留下某種特質和智慧,比如充滿勇氣和尊嚴地面對死亡,為他人傳遞出好的榜樣。
2.活在當下,有許多人他們很少想到自己的死亡,但是卻因人生苦短,世事無常而恐懼。應對生命無常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關注轉瞬即逝的體驗,在“此時此地”充分地活著。
3.成為你自己。“圓滿人生”,“死得其時”,充實你自己,實現你的潛能,充分地、完全地活著,只有這樣,才能死而無憾。
4.人際聯結,我們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緊密地聯結著,人類對歸屬感的需求是一種強烈的基本需要。但死亡卻是孤獨的,孤獨感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死亡的痛苦,建立親密關系可以減輕死亡的孤獨感。
5.充實你的人生。許多人的死亡焦慮來自從未充分發展過自己的潛能,為此深深地遺憾。沒有充分地活出真實的自己、放棄了那些能帶來快樂和滿足的夢想。
假如我們不想有新的遺憾,從現在開始我們該怎樣生活?我們會做些什么樣的改變?
認識死亡,面對死亡,去體驗生命有什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