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9月6日去聽了周杰倫的演唱會后,到現在也算有3年,那晚終于聽到一次現場版的《晴天》后久久不能平靜,那旋律響起的時候也淚滿眼眶,至今也沒想透那是喜悅還是難過。而現在的這些天又不斷地在單曲循環著,感覺很莫名其妙,一遍遍、一次次地把過去的片段放映出來,為的是什么,連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最初聽《晴天》的時候,離現在不止10年了。那時覺得這前奏好聽,那時覺得“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好襯景,所以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在單曲循環。以前還是VCD機放歌,沒有可選單曲循環,深夜家里也只有自己,于是躺在長椅上聽著,一放完就起身切回重放,來來回回聽了好多遍,也起身了好多回,壓根不知道愛是什么的愣頭少年,過著學別人憂郁而憂郁的時光。
從那時起,后面買了MP3,買了手機,換了一部又一部,《晴天》都一直跟隨,雖然不再沒太頻繁地去聽了。而現在回想起來,不用刻意去聽對我來說是好事,現在對于當時是怎么過來的時日已經不能清晰地回想起來,但我知道我沒刻意去不聽的時候,應該是過得蠻開心的。
有人說人難受起來,每首歌都在唱著自己。歌里唱的是別人寫的歌詞,聽歌的人聽的都是自己的故事,現在回想起的經歷是自己的故事,而對于當時卻是自己造成的事故,在感情里翻了船,在感情里作了孽,要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去撫平,要用很多的深夜難眠去贖罪。還要多久才能放晴,我們每個人都給不了答案。一個月?一年?說得出的數字,都是在自我欺瞞罷了。
隨著活著的時間越來越長,看的事越來越多,如今聽《晴天》都是在聽著整首歌最后落下的尾音,“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還是說了拜拜”,沒有再見,故事講完,都是再也不見了。只是歌里最后的最后,連“拜拜”都沒有唱了出來。以前聽的時候,總以為是唱片錄音的問題,哪有歌詞都還沒唱完就沒聲音了呢,現在聽著,反而更喜歡著這首歌,因為真正無法挽回無法忘懷的告別,都做不到好好說完話,急劇地轉身離開,已經是最后的堅強。
人都有個壞習慣,到了失去的時候,才會開始回想曾經的美好。下雨天里躲雨的教室,大太陽下滾燙的沙灘,下課后回家的漆黑小道,當時覺得平平常常的事,都成了現在的羨慕不已。所以“為你翹課的那一天,花落的那一天,教室的那一間”,這些都歷歷在目,沒有“我怎么看不見”,但淚眼模糊的時候確真的都看不見了,“消失的下雨天,我好像再淋一遍”都成了歇斯底里的低喊,然后沉沉睡去,不再有人,不再有夢,只有旋律還在響著,然后也只有,你自己了。
我想去聽一次現場版晴天,然后去聽了,我以為我只是想聽一次最喜歡的歌,以為聽了之后我會釋懷,在會場里的時候我才發覺,我之所以如此渴望,不是對于周杰倫的熱衷,而是想帶著你,聽著周杰倫親口對著你唱我最喜歡的歌,只是我后來是一個人去了。《晴天》的旋律響著,周杰倫唱著,就連吉他聲的每一次掃弦,架子鼓的每一次敲打我都聽得仔仔細細,同樣也哭得徹徹底底。
《晴天》唱著唱著會有唱完的時候,故事走著走著也會落下帷幕,這些我比誰都清楚,卻也比誰都矯情地賴著。我無數次地在想著自己這么矯情的活,是不是一種不能被赦免的罪過。我算不算一個有故事的人,我自己也說不清,就像是不是經歷過失戀,經歷過執著而無所收獲就是故事了,這又有誰能說得準。
有人說網易云音樂里,《晴天》的評論是最多的。我點進去看時,130多萬的評論量,這個數目也確實可怕。在周杰倫的那些熱門歌曲里,晴天算是小眾偏冷門的,在我周圍的人都偏愛《簡單愛》、《安靜》、《夜曲》等大火的歌,所以當時既希望他們也能很喜歡《晴天》,而現在看到原來有這么多人都是喜歡這首歌,我卻只想退縮。孤獨久了會成為癮,就連遇到有共同興趣的人都會本能地避讓走開。
許多時候,我發覺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孤獨患者,即使沒有“雨漸漸”、“風偏偏”,我也看不見了好多東西。但所幸的是蒙蔽的時間越長,反而越發地使我希望能遇見什么。我的孤獨,就像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52赫茲鯨魚那樣,如今被找到了另一只同頻叫聲的鯨魚,他再也不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只是還需要路途和時間去與同伴相遇。而我,也只是在尋著如晴天的人,遇上的那一刻,可以道上一句“看見你,就好像看到了好天氣”。
故事已經講完,故事里的小黃花也隨著消失的下雨天一并消失,所以,這時候該清晰地說出“拜拜”,不喜不悲,晴空萬里。所以,下一次還會去演唱會再聽一次《晴天》嗎?會的,聽的每一場演唱會都是值得的,人生的每個經歷和遇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富有意義,或喜或悲,都是寶貴而閃爍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