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見識》讀書筆記之一
? ? ? 還是繼續昨天的話題。
? ? ? 既然主戰場那么重要,那我們就該想想怎么找到自己的主戰場,并找到通往主戰場的道路。
? ? ? ? 吳軍博士畢業后,2002年入職谷歌,直到2014年徹底離開谷歌,期間還去過騰訊做副總裁,算一下,也是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能清晰地確定“做自己才能做的事”。而且,他有自己的基金,是硅谷的投資人,賺錢對他來說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才能大膽、放心地去追求自己才能做的事。
? ? ? 推想一下,吳軍所說的“做自己才能做的事”,必然也是他真正喜歡做的事。而且,我覺得應該是先有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后隨著閱歷和見識的增長,才能在喜歡做的事里,甄別出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所以,“自己才能干的事”就像是冰山一角,“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海水下面體積更大的冰山部分。
? ? ? ? 我們在尋找“自己才能做的事”之前,應該充分發掘”自己喜歡做的事“。還以吳軍為例,從他公布的每年的工作任務來看,他的所有時間里,感覺至少有80%是在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包括寫專欄、出書、旅行、攝影、學習、閱讀、投資、教書等,也許,這個百分比還要更高。
? ? ? ? 但是,我相信,如果吳軍還在谷歌或者騰訊工作,他的這個百分比一定達不到這么高。可能最開始的時候,這個百分比也是從個位數開始的,再慢慢地穩步增長。對我等普通人來說,這個最開始的百分比,以及慢慢增長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 ? ? ? 試問,你是否時常感覺,開啟了很多項工作,而且忙了好一陣子,但回頭復盤琢磨,卻感覺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特別想干的事?其實這是正常的,得到的另一位專欄作者王煜全對此有很好的總結:每天干這么多不得不干的事情,就是為了有機會干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而且繼續下去,你的雜事肯定會越來越多。
? ? ? ? 可見,想干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其實并不容易,如果你真正地熱愛某一件事,一定是在俗務纏身、干了很多雜事、回到家累得不行了,依然喜歡開啟,因為這件事似乎有魔力,可以讓你消除身心的疲憊,讓你快樂。也正因為這份快樂,促使你放寬心態,有足夠動力先做好那些不得不做的雜事。此處,也許二八定律能幫助我們認知——80%的時間做帶來20%快樂的事,20%的時間里做喜歡的事卻能帶來80%的快樂。
? ? ? ? 但是,為什么繼續下去雜事還會越來越多呢?也許,是能者多勞的意思,你能力越來越強了,需要做的事也會越來越多,雜事也會隨之增多,但與此同時,“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時間占比也會慢慢增加,直到像吳軍一樣實現財務自由(至少衣食無憂、無經濟壓力吧),就可以徹底翻身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了。
? ? ? ? 關于是否真的是自己喜歡的事,還有一種說法可以檢測,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全世界都無法得知你在做這世事,你還會繼續做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是真正喜歡這件事的。
? ? ? 比如,你學到了某樣知識卻不能告訴任何人,你還會繼續學嗎?你去某個地方旅行了卻不能發朋友圈、不能傳播給外部世界,你還會去嗎?你去健身運動,身材變得更好了,卻不能讓別人知道和看到,你還會繼續嗎?你死磕自己寫讀書筆記不能傳播出去,還會堅持嗎?(我會的)
? ? ? ? 這背后的底層邏輯可能是,真正的喜歡,不會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是不需要外界反饋的,自己給自己反饋就行了。你所做的喜歡的事,是為了直接愉悅自己的,而非愉悅他人、或者通過愉悅他人來間接愉悅自己的。如果你只能通過外界的反饋來驅動自己做事,那這件事十有八九不是你的真愛。
? ? ? ? 梵高、尼采、蒲松齡等人不受當世之人待見,卻依然能堅持下去留下佳作,莫不如此,從愉悅自己的角度看,也許,他們比后人想象的要開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