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早起,是床抓住了你的身體,還是精神控制了你的懶惰。
看一本佶屈聱牙的書,忍不住刷微博朋友圈,是本能地逃避費神的思維,還是一顆不安的心禁不住八卦的騷動。
看書:多難熬,多費腦;玩手機:多放松,多自在。真誠地說,誰都愿意選擇舒適輕松,完全沒問題。吃飽喝足曬太陽,逛街旅行盡情嗨。瞧,多享受。那問題來了,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生物?周末躺尸般賴床的時候,為何會有罪惡感?
如何定義“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是漫無目的刷朋友圈、看小視頻、聊天八卦,求得一處安放無聊的所在。 或者,我的存在是為自己設立一個一個目標或是難題不斷刺激大腦然后攻克。是自嗨的愉悅感更高,還是外來刺激的興奮度更高?是個難題。
七十多年前,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進行了概括。人,總是在不停地追求不同層次的需求,需求層次的次序也并非固化。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程度同人所追求的需求層次息息相關,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而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那么如果我們一味追求精神和身體的舒適區,是否也就暗喻著,停留在安全需要追求階段止步不前?這種角色,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是個什么樣的存在?
細思極恐。
賴床,已經變成了影響人類社會國家發展的因素。
那么憑什么和賴床作斗爭?
……
意志力或決心,這是我能想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名詞。
意志力的力量,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同的。決心,會讓人的心理功能或身體器官服從大腦的指令,意志力迸發出的巨大力量即是決心。
今天的偷懶會為你明天偷懶準備理由,明天偷懶會為你今后偷懶準備理由。總在一瞬之間,精神、身體的舒適、困難,就被大腦利落地選擇。要么精神戰勝了身體,要么身體戰勝了精神。
法國17世紀的著名將領圖朗瓦以身先士卒聞名,每次打仗都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在別人問及此事時,他直言不諱道:“我的行動看上去像一個勇敢的人,然而自始至終卻害怕極了。我沒有向膽怯屈服,而是對身體說‘老伙計,你雖然在顫抖,可得往前走啊’!”
任何勇敢總是伴隨著膽怯,任何一往無前也都有退縮如影隨形。人的身體和精神所組建起的各種隊伍不停地互相討伐廝殺,勇猛作戰,就像逐鹿中原一般,風起云涌、旌旗獵獵,甚至在你毫無感知的狀態下這種斗爭無時不刻不在進行。
你,更愿意誰問鼎中原?
誰,不是劫后余生?
如果可以,我更愿意我的大腦中,儲藏著取之不盡的財富。
如果可以,我更愿意那些未被挖掘出來、深深埋藏于我身體內的意志力能成為我的領袖。讓我能在艱難困苦的時候持劍而上,披荊斬棘。